期刊文献+

儒家教育的实践主体与目标——“士”与“士大夫”精神的内涵与特质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如果把教育的内涵和特质看成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形态的重要表征的话,那么中国的传统教育,无疑是在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结构中展开的,几乎所有的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甚至一切的社会规范都是围绕维护社会治理这个大目标。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中国皇权所具有的最高祭司与政教合一的性质,决定了士人的地位,并且也决定了中国文献的特性"[1]所以,我们讨论古代教育的实践主体——"士",以及"士"的形成机制、社会文化地位和作用时,就必须面对传统中国政教合一的社会现实,以及由这样一种伦理政治结构所造成的"士道"与"君权"的内在矛盾与张力。当然人们也可以在儒家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中,时时感受到那份有着崇高精神情怀的"士大夫人格"与"士大夫精神"。而这样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以道德为目标的精神信念,构成了古代士大夫最为凸显的价值标识;而崇尚和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性品质,则成为他们普遍的人格操守和人生境界。
作者 李宁宁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8-32,共5页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63

  • 1徐湘霖.论题与释义的演变——再论“孔颜乐处”[J].管子学刊,2000(4):84-88. 被引量:1
  • 2诸葛亮.《诸葛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0页.
  • 3邱浚.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 4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第54册,第35页.
  • 5魏了翁.《文渊阁尚书要义》,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册,第114页.
  • 6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91页.
  • 7魏了翁.《仪礼要义》,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册,第679页.
  • 8蔡清.《易经蒙引》,卷四(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9册,第253页.
  • 9陈士元.《易象钩解》,卷四,《丛书集成新编》,第1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3页.
  • 10杜预.《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共引文献24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