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新秧歌剧建设再论延安文艺的民族性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延安的新秧歌剧建设的基本策略可以概括为"民族旧艺术为体、西剧艺术为用"和"改造后利用"。基于这个策略,新秧歌剧的重要元素——演唱、时空观、语言等方面主要取自于民族旧艺术,而在舞台表演上,则是西剧的写实性表演和民族旧艺术的写意性表演相互融合。新秧歌剧的"民族旧艺术为体、西剧艺术为用"体现出了明显的"民族性"追求,但"改造后利用"则显示出"民族性"背后有着更深层的逻辑支点——"大众化"和"政治实用性"。实质上,"民族性"可能只是"政治性""大众化"指导与支配延安文艺活动的一个中介、一种策略;当我们研究、描述延安文艺时,不能将"政治性""大众性""民族性"平行并置。
作者 胡非玄
机构地区 南阳师范学院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6-82,共7页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0

  • 1《中央总学委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中央文件选集》(第14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02、107页.
  • 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A]..《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34页.
  • 3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文学运动史料选》(第四册),第42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 4徐遁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 5葛一虹.《关于民族形式》,徐遁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第144页.
  • 6[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译本序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 7何其芳.《论文学的民族形式》,徐逼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第70-75页.
  • 8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徐遁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第254-265页.
  • 9柯仲平.《介绍<查路条>并论创造新的民族歌剧》,徐遁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第30页.
  • 10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节录),丁玲主编.《延安文艺从书》第5卷诗歌卷第203-27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共引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