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议转喻和隐喻的区别和联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认知语法中,转喻和隐喻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运用二者来解释,由于它们都是基于人大脑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经验,人们经常将二者混淆不清,因此本文着重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析和说明。
作者
肖玲
机构地区
长沙理工大学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第6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转喻
隐喻
联系
区别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63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刘正光.
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
.现代外语,2002,25(1):61-70.
被引量:111
2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被引量:392
3
束定芳.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
.外国语,2004,27(3):26-34.
被引量:165
二级参考文献
50
1
束定芳.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
.外语学刊,2000(2):23-33.
被引量:134
2
束定芳.
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60.
被引量:205
3
刘正光.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5):335-339.
被引量:113
4
刘正光,周红民.
惯用语理解的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02(2):7-14.
被引量:45
5
刘正光.
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5-29.
被引量:54
6
Eco, U. The semantics of metaphor[A]. In Innis,R E (ed.) 1985.
7
Gibbs, R. The Poetics of the Mind[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8
Jakobson, R. Closing statements: Linguistics and Poetics[A]. In Innis, R E (ed.) 1985.
9
Innis, R E Semiotics, 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10
Lakoff, G & Johnon, M Metaphors We Live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共引文献
637
1
景治强,祁玲.
《水浒传》英雄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翻译学与文化翻译学理论的分析[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3(2):230-240.
2
陈燕婷.
基于语料库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hand”隐喻义与转喻义的使用情况[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33):46-50.
3
庞晓红.
认知视域的一词多义研究——以常用词汇right为例[J]
.校园英语,2020(34):238-240.
4
赵茹梦.
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J]
.现代英语,2021(18):111-113.
被引量:1
5
马雯.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转喻分析[J]
.现代英语,2020(12):84-87.
被引量:1
6
袁国荣.
隐喻的语言哲学研究:语义—语用界面视角[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2):69-72.
7
陈鸿,余文婷.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动宾式新增词认知隐喻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1):41-48.
8
龚睿超,毛智慧.
汉英“虎”动物习语的隐喻相似性基础[J]
.汉字文化,2022(20):164-166.
被引量:1
9
何萍.
认知视域下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以“红”为例[J]
.汉字文化,2019,0(22):6-7.
10
杨胜江.
法律的空间隐喻研究[J]
.法律方法,2022(2):185-197.
1
李保社.
英语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对比研究[J]
.学理论,2012(2):112-113.
被引量:1
2
陈树安.
语境不同,选择有别——例说介词in和on[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02(21):18-18.
3
黄小芳,刘小杏.
自然语言中的两种普遍现象——模糊和歧义[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07(1):94-96.
被引量:1
4
李怀生.
关于条件句中时态的用法[J]
.法语学习,1994(3):44-45.
5
申德安.
英汉新词语义建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
.考试周刊,2007(53):142-143.
被引量:1
6
魏新强.
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81-83.
被引量:1
7
编者附言[J]
.咬文嚼字,2003,0(7):43-43.
8
王小华.
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语义特征[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80-83.
9
沙平.
试论汉语语素的类型及其相关概念[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8(2):71-75.
被引量:1
10
王理.
意象图式教学法对多义短语动词的探究[J]
.青春岁月,2015,0(11):76-77.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