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苏轼、郭沫若对杜甫评价的异同看其接受的差异性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苏轼与郭沫若同为受巴蜀文化孕育而成长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其成长过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杜甫人格及诗歌的浸润与影响,二人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和评价,既有相似的方面,又有差异的方面,而从这相似与差异的两面,可以看出各自对杜甫接受的时代性、个体性、风格性特征。
作者
杨胜宽
机构地区
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第4期41-50,共10页
Journal of Du fu Studies
关键词
苏轼
郭沫若
杜甫
杜诗
接受
异同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
1
杨胜宽.
杜诗“集大成”义解[J]
.杜甫研究学刊,2014(3):1-9.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程千帆,莫砺锋.
杜诗集大成说[J]
.文学评论,1986(6):99-106.
被引量:11
2
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43、2541页.
3
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0页.
4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卷一引王元美语..
5
苏轼撰,孔繁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3页.
6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7
曾季狸.《艇斋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8
蒋士铨.《辨诗》,《忠雅堂诗集》卷十三.
9
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51-752页.
10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及《杜诗学引》.见吴世常.《论诗绝句二十种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1-62页.
共引文献
2
1
杨胜宽.
晁说之与杜甫的因缘及评价[J]
.杜甫研究学刊,2015(3):35-43.
被引量:1
2
黄爱平.
“集大成”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建构——宋诗话的杜诗接受[J]
.杜甫研究学刊,2023(3):43-5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5
1
李保均.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就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同萧涤非等同志商榷[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46-53.
被引量:4
2
萧涤非.
关于《李白与杜甫》[J]
.文史哲,1979(3):49-62.
被引量:10
3
杨廷治.
《李白与杜甫》的出版和《杜甫研究》的修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8(5):122-125.
被引量:3
4
刘纳.
重读“李白与杜甫”[J]
.郭沫若学刊,1992(4):15-23.
被引量:7
5
胡可先.
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J]
.杜甫研究学刊,1998(4):39-48.
被引量:10
6
杨胜宽.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J]
.郭沫若学刊,2009(2):59-67.
被引量:5
7
杨胜宽.
关于郭沫若对吕不韦的评价问题[J]
.郭沫若学刊,2013(1):33-40.
被引量:2
8
王辉斌.
学术呻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J]
.文学遗产,1990(3):121-129.
被引量:4
9
杨胜宽.
郭沫若眼中的“宗教家”墨子——关于郭沫若从负面评价墨子的原因考察[J]
.郭沫若学刊,2014(1):26-33.
被引量:5
10
杨胜宽.
郭沫若学术研究的“疑”与“通”——兼论郭沫若学术精神与蜀学精神的一致性[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5):10-1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杨胜宽.
由《李白与杜甫》的争议说到郭沫若学术研究的实用性价值取向[J]
.郭沫若学刊,2019,0(2):5-12.
被引量:2
2
阳智欣.
高中语文教材杜诗选本分析研究[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4):98-10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王元忠.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写作动机研究述评[J]
.郭沫若学刊,2021(3):62-69.
2
肖薇,王嘉川.
《李白与杜甫》研究的历史回溯与展望[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8(5):118-128.
1
刘冠青.
接受美学中主体接受的差异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61-61.
2
黄健平.
接受学视野下的泰戈尔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2):115-118.
3
吴侃民,周莹.
论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4):66-69.
4
吴胜男.
议图文接受的差异性[J]
.宿州学院学报,2014,29(5):48-49.
5
郭芳.
论《诗经》接受的二重性[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6(1):25-28.
6
沈文凡,闫秋玉.
《论语》铸就了“诗圣”杜甫[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1-4.
被引量:2
7
郝稷.
英语世界中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与传播——兼论杜诗学的世界性[J]
.中国文学研究,2011(1):119-123.
被引量:11
8
樊袁利.
《飘》中的红色颜色词[J]
.东京文学,2014,0(18):79-79.
9
梁桂芳.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之比较为中心[J]
.文史哲,2006(3):88-94.
被引量:6
10
汤琼.
奥德修斯、孙悟空的漂泊与追求——古典时期中西英雄观比较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8):136-143.
被引量:3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