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扬心抑身”到“身心复归”——“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研究路径与范式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源于身心二元论的哲学传统,"身体"在科学教育中长期缺位,导致"扬心抑身"教学惯性得以畅行,教学及其效果往往体现"在脖颈以上",有悖于科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过程性。身体现象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科学认识发轫于其身体与自然世界的直接相遇与建构的过程中,其身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基于对传统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的审视与反思,着力建构"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研究路径和实践范式。
作者 顾长明
出处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6年第12期19-24,共6页 Research and Review on Edu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35

  • 1波兰尼迈克尔.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4-93.
  • 2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3[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4‘‘做q-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专家组.“做中学”在中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普及本)[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3560.
  • 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K-12 Seienee Education: Practices,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 [M].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30,45,42, 83-84,31, 202.
  • 7[美]安德鲁·皮克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M].柯文,伊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1-374.
  • 8[加]伊恩·哈金.表征与干预: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M].王巍,孟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8-218.
  • 9[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M].邢冬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21.
  • 10Rodger W. Bybe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 in K-12 Classrooms[J]. Science and Children, 2011, 49(4) :10-16.

共引文献68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