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族形式”论争中的陪都地方戏批评——基于《新蜀报》有关史料的考察 被引量:1

Criticism on Local Operas in the Debate of "National Style":A Study Based on Materials from the New Shu Dail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抗战时期,文艺界掀起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论争范围由文学扩展到戏剧、木刻等艺术领域。在此背景下,以"旧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地方戏批评逐渐在陪都戏剧界展开。随着讨论的深入,批评界较早地对戏曲的本质、地方戏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这是陪都"民族形式"论争的"意外收获",对于我们认识地方戏的价值、梳理地方戏的源流,乃至追溯中国戏曲的起源等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period, there was a debate from literature and theatre to woodcut and other artistic forms. operas featuring the "re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drama" began to development of the debate, critics launched early discussions of "national style" which extended During that time, criticism of local rise in the wartime capital. With the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Xiqu, the origins of local oper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which was a "by product" of the debate in the wartime capital. The discussions were helpful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local operas and recognition of the origins of local, and even Chinese Xiqu.
作者 张志全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Theatre Arts
基金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抗战时期重庆及西南地区戏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SKH15)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民族形式 抗战 陪都 地方戏批评 national style anti-Japanese period wartime capital criticism of local opera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0

  • 1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N].《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 2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J].中国文化,1940,.
  • 3曾克 秀沅.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J].文学月报,1940,(5).
  • 4焦菊隐.《我们向旧剧界学些什么》,1939年11月21日《扫荡报》(桂林版).
  • 5张庚.《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J].理论与现实,1939,1(3).
  • 6宋之的.《战地演剧观感》[J].新演剧,1940.
  • 7胡绳在“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J].文学月报,1940.
  • 8许光.《新的时期与新的方向》,1941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增刊》.
  • 9刘涧.《如何使话剧深入到农村去?》[J].抗战戏剧,1938,6(2).
  • 10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1卷本),第499、500页,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

共引文献7

同被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