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8F-氟脱氧葡萄糖(FDG)外渗对肿瘤摄取达到平台所需时间的影响。方法在HCT116荷瘤小鼠模型中,进行FDG外渗实验(实验分成3组,分别为无外渗组、40%外渗组和80%外渗组;每组n=5)。在注射后2 h的时间段内获取动态PET图像。计算尾部和肿瘤中FDG的时间-放射性曲线。临床试验:在注射FDG后1 h,对22例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70.8±9.2)岁]进行PET/CT扫描。纳入标准:(1)提供全身和后续局部扫描;(2)在全身图像中可见完整外渗;(3)肿瘤在全身和局部图像上均可见;(4)通过活组织检查确认为恶性肿瘤或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在全身和局部PET图像上,记录肿瘤和外渗部位的标准化摄取值(SUV)。结果在3组小鼠中,肿瘤摄取达到平台所需时间和外渗部位达到最小放射性所需时间之间没有差异。但是,肿瘤平均放射性和外渗部位放射性在注射后1 h呈负相关。临床PET结果显示,注射FDG和开始全身扫描的时间间隔、全身扫描开始和局部扫描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外渗体积、外渗部位的最大SUV或外渗部位的总放射性对全身和局部图像之间的SUV差异无影响。结论肿瘤摄取达到平台所需的时间不受外渗及外渗广泛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常规实践中,即使存在外渗,也不需要改变显像剂注射与显像之间的时间间隔(约60 min)。但是,肿瘤SUV在外渗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低估。
出处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27,共1页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