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深入阅读陈学昭《延安访问记》中所记录的体验与观察,并且通过与张爱玲《谈音乐》进行比较,对1930年代后期延安的声音文化与听觉经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有"歌咏城"之称的延安为一代追求革命理想的青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听觉训练,唤起了他们崇高的听觉想象。延安激越的声音文化,与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视觉文化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对贫乏的视觉环境的补偿和超越。更重要的是,延安产生的以交响乐为最高形式的声音文化是战争与革命时期所必需的激情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催生新的情感方式和主体经验的文化实践,因而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掘听觉在激发身份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2,共9页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