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元代民族文化交融与冲突对雅俗文学格局之影响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元曲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雅俗格局,使俗文学成为文学之主流。这一转折性变化是元代民族文化交融与冲突背景下的精神产物。在社会形态、政治环境、审美意识、文人创作群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杂剧在文学叙事、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等诸多方面都集中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与冲突对其地位影响之意义。
作者
赵月霞
机构地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3,共7页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民族交融
冲突
元杂剧
俗文学
文学格局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9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徐子方.
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J]
.文艺研究,2007(2):70-76.
被引量:5
2
扎拉嘎.
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兼论接受群体之结构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J]
.文学遗产,2002(5):57-69.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39
1
徐子方.
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6(1):49-58.
被引量:5
2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民国丛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C].上海书店据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影印.第114、116页.
3
.《书·舜典》[M].,..
4
.《元典章》[M].,..
5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M].,.页24.
6
.《太和正音谱》[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C].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4页.
7
.《曲藻》[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C].,.第34页.
8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39页.
9
.《荀子·儒效》[M].,..
10
.《毛诗序》[M].,..
共引文献
13
1
欧仁,谢秀云.
透视元杂剧中北方游牧文化对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99-102.
2
徐子方.
元代艺术与中国艺术[J]
.艺术百家,2009,25(5):120-125.
被引量:4
3
董琦.
论元杂剧的女性审美形象[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9):99-100.
被引量:2
4
云峰.
俗文学成为元代文坛主流论[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1):123-131.
被引量:2
5
黄桂娥.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4):136-142.
被引量:1
6
王俊德.
元杂剧传奇英雄程式化模式与大众审美心理的认可[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161-162.
被引量:1
7
任红敏.
忽必烈幕府用人导向与元代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J]
.民族文学研究,2014,32(6):147-155.
被引量:1
8
徐子方.
浪子·斗士·大师——关汉卿的心态特征[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5):83-89.
被引量:2
9
王双梅.
草原文化与元代文学研究综述[J]
.前沿,2015(11):127-130.
被引量:1
10
任红敏.
忽必烈潜邸儒士与元代文学新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121-128.
同被引文献
4
1
杨英法,张骥.
借力汉语国际化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1):98-102.
被引量:28
2
吴玉军.
元杂剧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与超越[J]
.戏剧之家,2016(1):9-12.
被引量:1
3
曹栓姐.
元杂剧曲辞意境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J]
.艺术百家,2016,32(3):236-238.
被引量:1
4
刘娜汝,孙惠欣.
浅谈元杂剧中的儒商形象[J]
.青年文学家,2018,0(5X):158-15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康相坤.
元杂剧所体现的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融合探析[J]
.戏剧文学,2019(10):118-12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金峥杰,邓可卉.
基于元曲的元代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3):64-69.
1
龙其林,钟丽美.
古老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评温斌《民族文化交融与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38(4):13-17.
2
许雪平.
对比手法在《红字》作品中的运用[J]
.甘肃高师学报,2013,18(3):28-31.
3
刘永祥.
刘永祥的诗(2首)[J]
.诗歌月刊,2012(8):79-80.
4
卫俪.
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1):118-123.
5
刘大先.
定位京味文学的三重坐标[J]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1):69-73.
被引量:2
6
艾文.
把握命运[J]
.健康生活,2002,0(3):1-1.
7
刘淮南.
中国文学中的雁门关情结及其成因[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6):154-161.
被引量:2
8
张美丽.
论纳兰性德词的满汉文化交融特征[J]
.大连大学学报,2013,34(1):38-41.
9
朱秋德.
唐代西域边塞诗的文化意蕴与民族交融[J]
.文学教育,2007(3):131-133.
被引量:2
10
崔蕴华.
子弟书中的“八旗子弟”形象论[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5):33-36.
被引量:2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