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艺民族化思潮的当代反思——以探究民族形式论争的文学史意义为中心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民族形式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文白之争、新旧诗之争、中西文学之争、艺术与科学之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文艺论争。"抗战"爆发后,文学需要承担起动员大众、鼓舞大众的职责,因此,民族形式问题就成了深受关注的重大文艺问题。对于民族形式的强调,既是为了强化民族意识,也是基于战争期间广泛动员大众的需要。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在论辩双方都对创造民族形式的必要性予以肯定的前提下,围绕着向林冰的"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民间形式"这一观点展开。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民族形式论争作为"抗战"以来文艺民族化思潮的主体,既是"五四"时期新旧中西之争的拓展,也是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深化,不仅关乎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关乎对"五四"新文艺传统的正确评价,论争中所触及到的文学的源泉、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具有超越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政治目标的普遍性理论意义。新世纪中国文学领域以莫言为代表的"从西方文学大踏步撤退"的民间化发展方向即是民族形式探索的当代延伸。该文对民族形式论争的背景、要点、理论价值,民族形式创造与旧形式、外来形式以及"五四"新文艺传统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充分肯定了民族形式论争的文学史意义,并以莫言为例,论及民族化小说的当代发展。
作者 龚刚
机构地区 澳门大学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2期95-103,共9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