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猥琐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10年3月的一个阴冷的下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召开一场关于“离散”主题的会议,资深的印度裔教授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做了个演讲,我觉得非常精彩。
作者
刘大先
出处
《十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october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
2010年
斯皮瓦克
印度裔
分类号
I106.8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4
1
丁帆,王彬彬,费振钟.
晚生代:“集体失明”的“性状态”与可疑话语的寻证人[J]
.文艺争鸣,1997(1):26-30.
被引量:14
2
周介人.
谈谈“新市民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1996(1):47-51.
被引量:15
3
王东成.
王朔的“媚俗”与“反智”[J]
.中国青年研究,1993(3):16-18.
被引量:1
4
陈晓明.
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J]
.山花,1995(1):57-60.
被引量:17
5
王晓明.
民间文化 知识分子文学史[J]
.上海文学,1994,0(9):68-74.
被引量:4
6
张历君.
现代君主与有机知识分子——论瞿秋白、葛兰西与“领袖权”理论的形成[J]
.现代中文学刊,2010(1):35-60.
被引量:12
7
贺照田.
从“潘晓讨论”看当代中国大陆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观念成因[J]
.开放时代,2010(7):5-44.
被引量:47
8
朱文.
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8(10):19-40.
被引量:85
9
邵部.
论李洱的知识分子写作[J]
.当代作家评论,2016(1):26-40.
被引量:6
10
刘大先.
同学少年多贫贱[J]
.天涯,2017(3):21-3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丛治辰.
一个堂堂正正的文艺青年——论刘大先[J]
.创作与评论,2017(22):14-25.
2
刘大先.
李洱、时代情绪与理念人的当代命运[J]
.当代作家评论,2021(3):53-58.
被引量:4
3
刘大先.
喧嚣的失语--20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表述[J]
.南方文坛,2022(5):5-1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7
1
李瞳.
新世纪学者小说创作的问题意识与叙事困境[J]
.当代作家评论,2023(2):48-57.
被引量:1
2
妥东.
在“十七年”的延长上——“高加林难题”再解读[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3):77-86.
3
张光芒,赵京强.
新世纪文学研究:“后学科”景观与学术范式的重构[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3):20-29.
被引量:1
4
陈璧君,吴秀明.
历史化视域下的“人文精神讨论”及其评价——以“京沪”讨论为中心的考察[J]
.南方文坛,2023(2):13-21.
被引量:1
5
李丹.
传统媒体做好正面报道的思考——以襄阳广播电视台为例[J]
.声屏世界,2023(8):89-91.
6
廖雪霞.
“非虚构”四十年——中国当代文学“非虚构”讨论回顾[J]
.创作评谭,2024(1):35-39.
7
顾绅楠.
“文化大散文”何以入史——从一个概念重返1990年代[J]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5):83-87.
1
王洪江.
2006年度普利策文学奖揭晓[J]
.外国文学动态,2006(3):36-36.
2
戎小熊.
母亲和洋儿媳[J]
.家庭教育(幼儿版),2001,0(2):16-16.
3
陈建军.
《政治学报》中的徐志摩佚文(外一篇)[J]
.新文学史料,2012(4):159-166.
4
卢伟.
2009年度美国普利策文学奖揭晓[J]
.外国文学动态,2009(4):39-41.
5
夏志清逝世[J]
.新文学史料,2014(1):129-129.
6
李云.
2011年度普利策奖揭晓[J]
.外国文学动态,2011(4):37-37.
7
闫海英.
第92届普利策奖揭晓[J]
.外国文学动态,2008(3):11-11.
8
黄伟.
论斯皮瓦克和当今底层文学[J]
.青年文学家,2013,0(6X):4-4.
9
刘墉.
优等生为什么自杀[J]
.意林,2012,0(5):24-25.
10
苏文伶.
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与“文学”──回应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J]
.中国比较文学,2009(2):8-12.
被引量:1
十月
201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