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张爱玲的“阉割”美学及其后现代性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张爱玲在20个世纪40年代的“横空出世”,对文坛的震动非同小可。然而,对张爱玲的“消化”和读解,却需要适宜的气候。笔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新旧混杂的上海殖民文化空间在“生产”出张爱玲后,却并不具备充分理解她的条件,其后日益追求明晰的社会历史方向的革命年代更是与张爱玲隔膜。
作者 张立新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4-179,共6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42

  • 1周新民.文学现代性的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J].学术研究,2007(4):12-14. 被引量:8
  • 2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3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02.
  • 4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11).
  • 5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 6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胡适文集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7张爱玲.《自己的文章》[J].新东方,1944,.
  • 8胡兰成.《民国女子》.《今生今世》.第15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 9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詹姆斯·麦克法兰.《现代主义》.第414、421、62、418、34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 10唐文标.《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早期小说长论》.《张爱玲杂碎》,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共引文献17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