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际政治科学》
2007年第3期130-154,181,共26页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二级参考文献48
1 王学东.理性选择范式的发展及其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反映[J] .国际论坛,2002,4(5):45-50. 被引量:3
2 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7):15-20. 被引量:11
3 罗伯特.吉尔平,刘丰.温和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罗伯特·吉尔平教授访谈[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4):61-67. 被引量:9
4 [英]巴瑞·布赞 [丹麦]奥利·维夫 [丹麦]迪.怀尔德 朱宁译.《新安全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189页.
5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 3.
6 [英]巴瑞·布赞,[英]理查德·利特尔著,刘德斌主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 Barry Buzan,"The Timeless Wisdom of Realism," in Steve Smith,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 eds, ,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49.
8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9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4, 1987, pp, 725 - 753.
10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rd edi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p. 103.
共引文献16
1 刘德斌.巴里·布赞与英国学派[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2):38-42. 被引量:2
2 刘丰.均势为何难以生成?——从结构变迁的视角解释制衡难题[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9):36-42. 被引量:18
3 秦霖.论肯尼思·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国际体系思想[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5):76-80.
4 本刊编辑部,谭秀英,主父笑飞.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述评(上)[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1):69-78. 被引量:3
5 崔顺姬.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基于“传统安全”和“人的安全”视角的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1):16-21. 被引量:6
6 郭秀玲.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0):32-33.
7 徐国源.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发挥新闻传媒的舆论功能[J] .科技传播,2010,2(4):144-146.
8 董学文,赵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形图”[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1):265-275.
9 王元骧.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考[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1):1-10. 被引量:1
10 董学文.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学说的关系——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1):24-3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8
1 邢丽菊,安波.韩国中等强国领导力的发展演变及特征[J]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20(2):168-187. 被引量:8
2 王圆.韩国官方开发援助(ODA)发展历史与现状探析[J] .东亚评论,2019,0(2):179-198. 被引量:2
3 林晓光.战后日本的中东外交[J] .日本学刊,1991(2):90-107. 被引量:2
4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1):20-32. 被引量:1015
5 袁柏顺.自然状态说与近代西方政治学[J] .求索,2006(11):55-57. 被引量:7
6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 王义桅.中国将成全球化的捍卫者[N].环球时报,2008-01-29(12).
8 [比利时] 伊利亚·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0 周方银.国际结构与策略互动[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0):6-17.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24
1 忻怿.试析土耳其对外军售的内容、特点与影响[J] .土耳其研究,2023(1):26-43.
2 李晓燕.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历史发展与自主创新[J] .东北亚论坛,2020,0(2):58-70. 被引量:7
3 朱立群.外交环境变化与中国外交能力建设[J] .国际问题研究,2013(2):102-113. 被引量:14
4 陈拯.框定竞争与“保护的责任”的演进[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2):111-127. 被引量:14
5 王志.批判实在论:作为一种元理论的国际关系理论[J] .国际论坛,2014,16(6):48-52. 被引量:2
6 高尚涛.实践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参与金砖国家机制进程分析[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32(1):55-68. 被引量:7
7 王贞威.两岸建构性关系中的知识和文化研究——基于“施动者—结构”机制的分析[J] .台湾研究集刊,2015(1):26-34. 被引量:6
8 谢晓光,周帅.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东亚货币关系的演变:国际货币权力结构-进程视角[J] .当代亚太,2015(1):131-155. 被引量:9
9 陈超,蔡一村.以“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运动演化分析——对中国台湾的个案观察[J] .公共管理学报,2016,13(4):113-126. 被引量:8
10 蔡一村,陈超.角色与惯习——“3·18反服贸运动”中的多元运动者[J] .台湾研究集刊,2017(3):6-16. 被引量:6
1 李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J] .国际政治科学,2006(3):112-142. 被引量:35
2 贾永轩.国际关系新现实与国际政治经济学[J] .国际安全研究,1994,24(4):7-12. 被引量:1
3 姚锦祥.《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J]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5,0(1):73-76.
4 樊勇明.探索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机制[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3):37-43. 被引量:6
5 余万里.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理论分析的框架[J]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8(1):170-182. 被引量:1
6 孙文英.美国霸权衰落与否的探析[J] .商,2014,0(38):81-82.
7 周方银.小国为何能长期存在[J] .国际政治科学,2005(1):24-47. 被引量:4
8 张仕荣,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J] .党政论坛,2014(6):28-28.
9 李欣达.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读《国际政治理论》[J] .理论观察,2016(7):70-72.
10 刘丰,张睿壮.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辨析[J] .国际政治科学,2005(4):109-131. 被引量: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