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傩,大约源起于旧石器中晚期狩猎活动的驱逐术,在人神不分、人兽不分、神鬼不分‘三不分’的蒙昧时期,在‘万物有灵论’的思想支配下,原始人主观上企望获得超自然的威力,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气候的恶劣,法术和巫术便应运而生。在狩猎的生产实践中,原始人逐渐将法术、巫术与驱逐术融合起来,用于消除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包括驱逐瘟疫。这就是傩的萌生。”①此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夏代将傩用来作为祭祀各种非正常死亡的“强死鬼”活动仪式。商代变成人们手执器具将“鬼”驱赶出大门的活动仪式。周代则将傩纳入“礼”的范畴,即上升为“傩礼”,并使之成为宗法制国家的国家宗教,有着无上权威。此后,历代统治者大都将“傩礼”列为“五礼”之一,只是地位有所不同而已。这使傩文化成为最具“中国元素”的基因文化。因此,傩文化的研究对认识中华民族的根脉来源、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文化传承和共同体精神支柱等都有重大意义。
出处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40-140,共1页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基金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14年基地招标课题(14KYKT023)
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17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