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唐前期(618——755)道教法位制度厘证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南北朝后期到初唐成书的《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对道教法位体系进行了详细记述。唐前期道教徒依据实际需要,对此系统进一步整理,最终形成较严整的道教内部递升制度。传世和新出土的唐代碑铭可以确证此法位制度在唐代的普及性。对从《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到盛唐时期的道教法位制度的变迁及现实情况的细致考索,可以恢复和强调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中古道教重要面相。
作者
白照杰
机构地区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9,共17页
Religious Studies
关键词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
法位
金明七真
张万福
碑铭
道教制度化
分类号
B95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3
1
王承文.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J]
.中国哲学史,2002(4):65-73.
被引量:7
2
吕鹏志.
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J]
.宗教学研究,2012(2):1-10.
被引量:9
3
王承文.
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考论[J]
.敦煌学辑刊,2003(1):42-54.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51
1
王承文.
早期灵宝经与汉魏天师道──以敦煌本《灵宝经目》注录的灵宝经为中心[J]
.敦煌研究,1999(3):34-45.
被引量:7
2
王承文.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J]
.中国哲学史,2002(4):65-73.
被引量:7
3
王宗昱.
三洞缘起[J]
.世界宗教研究,2000(2):81-85.
被引量:5
4
周西波.《敦煌写本(灵宝自然斋仪)考论》[J].敦煌学,2003,24:29-46.
5
吕鹏志:《早期道教醮仪及其流变考索》,收入谭伟伦主编:《中国地方宗教仪式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11,81页.
6
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新书》,北京: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67页.
7
吕鹏志:《天师道授策科仪-敦煌写本S.203考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7.1(2006),116页.
8
吕鹏志:《天师道旨教斋考(上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0.3(2009):355-402.
9
《天师道旨教斋考(下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0.4(2009):507-553.
10
李献璋.道教醮仪的开展与现代的醮[J].中国学志,1968,(5).
共引文献
15
1
王承文.
论中古时期道教“三清”神灵体系的形成--以敦煌本《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为中心的考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34-59.
被引量:15
2
张泽洪.
道教三洞学说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1):65-71.
被引量:1
3
杨静.
敦煌本《太上业报因缘经》佛源词例释[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9):31-33.
4
孙瑞雪.
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授仪式中的盟誓[J]
.世界宗教研究,2013(3):77-84.
被引量:4
5
孙梦曦.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神学思想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10):105-109.
6
王承文.
从斋戒规范论古代国家祭祀对汉晋道教的影响——兼对吕鹏志博士一系列论著的商榷[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2):77-102.
被引量:5
7
王承文.
古代国家祭祀与汉唐道教“八节斋”渊源论考(上)——兼对吕鹏志博士一系列质疑的答复[J]
.宗教学研究,2016(2):1-15.
被引量:4
8
王承文.
汉晋道教定期斋戒与佛教布萨制度关系论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1):99-124.
被引量:2
9
陈文婷.
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六朝道教古灵宝经思想[J]
.中国道教,2019(3):16-21.
被引量:1
10
蔡林波.
道教“洞”概念及其生命哲学意涵[J]
.宗教学研究,2019(3):15-2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8
1
雷聞.
新見《李洞真墓誌》與中晚唐長安的咸宜觀[J]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9,0(1):122-133.
被引量:1
2
孟国栋.
写本·刻本·拓本——唐代墓志的生发、篆刻与流传[J]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9,0(1):60-70.
被引量:1
3
赵灵芝,张体义.
唐会昌六年道教度人经幢[J]
.中原文物,1995(1):104-105.
被引量:1
4
米运昌.
泰山唐代双束碑与武则天[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3):93-96.
被引量:5
5
张敬梅.
正一之法与上清之法----兼论唐代道经与道派的关系[J]
.中国道教,2004(4):5-7.
被引量:1
6
王承文.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J]
.中国哲学史,2002(4):65-73.
被引量:7
7
李凇.
三宝与五圣 唐代道教石窟及殿堂的主像构成[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7(3):65-70.
被引量:3
8
何海燕.
唐代女真人谢自然考[J]
.宗教学研究,2006(2):37-40.
被引量:3
9
郭武.
罗隐《太平两同书》的社会政治思想[J]
.宗教学研究,2006(3):10-16.
被引量:4
10
小林正美,白文.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以四川省绵阳、安岳、大足摩崖道教造像为中心[J]
.艺术探索,2007,21(3):32-4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7
1
白照傑.
新出《大唐故田尊師墓誌銘》獻疑[J]
.古典文献研究,2020(2):282-292.
2
白照杰.
唐代女仙谢自然史实及传说阐幽[J]
.史林,2019,0(6):65-76.
被引量:3
3
白照杰.
唐代梵钟息冥苦信仰的展开及发展[J]
.宗教学研究,2020(3):105-114.
4
白照杰.
新见《咸宜观李洞真墓志》及《三洞观冯太虚墓志》重审[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1):5-17.
被引量:2
5
邓宏亚.
四川仁寿唐代道教摩崖造像“三宝龛”再研究[J]
.中国美术研究,2020(4):34-41.
6
白照杰.
太平佐国--晚唐吴越天台道士闾丘方远道迹与道学考论[J]
.道教学刊,2020(1):103-131.
7
白照傑.
唐代“上清道”的身份覺醒與法脉建構[J]
.文史,2024(1):87-111.
二级引证文献
5
1
郭栋.
论墓志史料在宋代人物研究中的运用——以何澹家族墓志为例[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4):22-25.
2
刘嘉欣.
三十六代天师夫人周惠恭考[J]
.中国道教,2022(6):39-45.
3
雷闻.
长安道教的底色--隋大兴城道观及其唐代命运(下)[J]
.世界宗教研究,2023(1):81-93.
4
李柯.
道济太师程太虚其人其事考[J]
.档案,2024(1):42-48.
5
李红扬.
从隐士到真人:唐宋时期蜀地朱桃椎信仰研究[J]
.世界宗教文化,2024(4):143-149.
1
悟凡法师.
法住法位——卦爻、茶、及其它[J]
.佛教文化,2008(2):21-25.
2
罗润苍.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论析[J]
.中华文化论坛,1995(2):55-62.
被引量:4
3
金雷.
觉囊派法位继承制探析——多罗那他成为觉囊派第一位活佛法主原因释疑[J]
.中国佛学,2012(2):285-294.
4
胡家祥.
中华文化讲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我国古代的生态观念述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48-51.
5
康兆凯,田美玲.
感恩教育及其价值的讨论[J]
.亚太教育,2016,0(2):99-99.
被引量:1
6
李连冬.
秘金明:用画笔记录佛教大德法相的画家[J]
.佛教文化,2013(5):74-79.
7
吕鹏志.
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J]
.宗教学研究,2012(2):1-10.
被引量:9
8
赵颖.
制度变迁下的儒学[J]
.学术论坛,2008,31(9):28-30.
9
吴学辉,苏小丽.
试论印度教对婆罗门教两个方面的发展[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9):197-197.
10
道教灵宝派授篆论略[J]
.中国道教,2010(5):63-63.
宗教学研究
201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