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朱熹既讲理气不离不杂,又讲"理先气后""理生气"。对此,明代有不少学者提出批评。但自明末清初开始,陆续有学者赞同朱熹的这一说法,并从本体论的角度做出阐释。清康熙年间的劳余山不仅讨论了"理先气后",而且从心性工夫论的角度,根据人的心理体验,以"理直气壮"论证"理生气";现代学者唐君毅则从人的道德生活入手,通过人的心理体验,讨论人心的"当然之理"与气的关系,由此论证"理先气后"。这种把朱熹的"理先气后"从本体论的理解拉回到心性工夫论的论证,不仅为今天进一步讨论朱熹"理先气后"开辟了新的思路,而且能够展现朱熹哲学的新面向。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7,共6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12JZ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