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地方高校本科生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方式上都呈现传统的计划性和统一性,文章提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由跨学科专业申请和管理委员会的组成、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三方面构成。
作者
张海梅
机构地区
长春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市场》
2017年第11期200-201,共2页
China Market
基金
省哲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B111)
市哲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CSKT2016ZX-0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高校本科生
跨学科
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缪鹏程.
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8):28-30.
被引量:5
2
潘琰,郭飞君.
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4(17):50-51.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96-399.
被引量:32
2
赵韩强,赵树凯.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6(4):25-29.
被引量:17
3
李政道.科技与人为的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标志[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4
谢清琳.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仰恩大学2007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研究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8(5):170-171.
被引量:3
5
杜伟,任立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22-27.
被引量:4
6
钟志华,张桂香,刘子建.
现代制造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科学,2009(4):38-42.
被引量:7
7
田学超.
对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
.科技信息,2009(27):88-88.
被引量:6
8
刘泰洪.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及反思[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9(2):18-20.
被引量:5
9
张富生.
我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制度变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349-355.
被引量:5
10
金一平,吴婧姗,陈劲.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0(3):132-136.
被引量:50
共引文献
8
1
卢振坤,叶海燕.
基于循序渐进模式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
.大学教育,2015(8):13-14.
被引量:12
2
吴健辉,涂兵,张国云,程望斌,罗朝明.
电子信息类专业三个“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电子技术(上海),2015,42(10):63-65.
被引量:2
3
赖永胜.
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与评估[J]
.市场周刊,2017,0(10):136-137.
被引量:2
4
朱正伟,焦竹青,储开斌,徐守坤.
“跟进式教育”理念下电子信息类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224-227.
被引量:11
5
陈国生,康健.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协同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1):29-32.
被引量:2
6
熊艳青,徐丹,刘声涛.
研究型大学转专业意向学生学习经历的实证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9(1):48-57.
被引量:9
7
袁春明.
高职院校跨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
.产业创新研究,2023(15):196-198.
8
郭慧,贺杰.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4):55-57.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18
1
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96-399.
被引量:32
2
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尹承梅.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46-46.
被引量:89
3
孟凡敏.
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J]
.科技风,2012(1):242-242.
被引量:3
4
李斌琴,卢志成.
差异化竞争与特色办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竞争策略及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2(12):8-11.
被引量:8
5
孟成民.
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3(8):49-50.
被引量:13
6
张磊.
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16-18.
被引量:5
7
瞿群臻,李立鑫.
航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动力机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2):166-168.
被引量:10
8
潘琰,郭飞君.
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4(17):50-51.
被引量:5
9
刘宁芳,张宁辉.
试论地方高校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5):152-154.
被引量:1
10
黄秀玲.
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现代交际,2014(12):208-20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赖永胜.
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与评估[J]
.市场周刊,2017,0(10):136-137.
被引量:2
2
周怡岑,陈国生,陈晓亮.
湖南地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策略:政府干预、市场错位竞争与高校自觉差异化发展[J]
.当代经济,2017,34(18):80-81.
3
袁春明.
高职院校跨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
.产业创新研究,2023(15):196-198.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陶德馨,周红梅,张莹,张艳伟,刘恒飞,吴玉婷.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中国水运,2018(10):18-20.
被引量:1
2
陶德馨,张艳伟,范耀天,戴金山,王迎春,高现飞.
武汉市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J]
.中国水运,2018(11):26-29.
1
郝建东,贾仕儒.
构建校园文化 培养博学进取的大学生[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1):88-90.
被引量:1
2
钱炳.
地方高校本科生“三导师制”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文教资料,2011(32):155-157.
被引量:1
3
沈爱华,孙爱东,汤晓明.
地方高校本科生能力培养刍议[J]
.江苏高教,2011(2):93-94.
被引量:2
4
地方高校本科生能力培养刍议[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15):9-9.
5
洪梅,高迎春.
地方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3):7-8.
被引量:2
6
文衍宣,吕小艳,龙云飞.
地方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13(2):38-41.
被引量:10
7
张贵珍,刘宪斌.
和谐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J]
.文教资料,2009(19):212-213.
8
张晓报.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划分框架及启示[J]
.江苏高教,2014(3):34-36.
被引量:23
9
张轶.
主体性教育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8):388-389.
10
黄雄健,廖抒华,陈坤.
汽车类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26):20-20.
被引量:1
中国市场
2017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