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信用与人的存在方式:从马克思到希法亭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信用作为以市场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的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它直接表征着当代人的存在方式。对信用与人的存在方式源出性关联的理解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解答。从政治经济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与希法亭对信用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会发现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两种逻辑。一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逻辑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信用采取了否定性的态度,即认为信用蕴含了人格的货币化。二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的资本逻辑中,马克思将资本信用视为货币的人格化:一方面,马克思借助对各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的分析,说明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建构中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他更深刻地指出,货币的人格化使得人陷入了更深层次和更系统性的非人化。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希法亭以资本信用概念作为金融资本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信用对社会进程的"秘密"统治方式及其所衍生的现实对抗性力量。通过对马克思与希法亭信用学说及其关系的阐释,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当代人的存在方式的现状与问题之所在。
作者 黄志军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9,共9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基金 北京市教委201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问"系列重大课题(JGWZTWT201620)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9

  •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 2K. Kautsky," Finanzkapital und Krisen," Die Neue Zeit, vol. 29 ( Stuttgart, 1910 - 1911 ), p. 883.
  • 3卢森堡,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4-95页.
  • 4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0-294页.
  • 5希法亭.《金融资本》,福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中译本前言”第Ⅱ页.
  • 6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陆俊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第90,92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832页.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 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20页.
  • 10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9-112页.

同被引文献44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