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作者终结论看表征对在场的替代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到巴特、福柯、德里达所实践的后现代主义,作者终结论逐渐达到顶峰。这其中贯穿了理性到感性、他律到自律、立法者到阐释者的线索,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强烈意味。据此,搁置主体,放逐作者,让作品摆脱艺术家的钳制而独立,就成为一条有效的艺术救赎之路。
作者 梅钰
出处 《文教资料》 2016年第36期1-3,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74

  • 1张晓明.巴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历程[J].当代外国文学,2006,27(2):119-127. 被引量:3
  • 2[法]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 3李幼蒸.《总序》,载巴特《符号学历险》,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 4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5《我看罗兰·巴特》,http://shenyuwuyou.spaces.1ive.com/blog/cns!DB433124DF3A1EF4!326.entry,2009.3.14.
  • 6Devison Yang.《罗兰·巴特》,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4777&PostID=233709.
  • 7卡勒.《巴尔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 8李幼蒸.《译者前言》,载巴特.《符号学历险》,第15页.
  • 9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11-20.
  • 10[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页.

共引文献13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