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香港反身性纪录片——以《坏孩子》和《32+4》为例 被引量:2

On Hong Kong Reflexive Documentary: Case Studies of We Are Alive and 32+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众多纪录片种类中,反身性纪录片是最能够体现作者主体性及其个人反思的纪录片类型。本文利用《坏孩子》和《32+4》两部香港反身性纪录片,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入手,从"跨地域性呈现""极度风格化""镜像与戏仿"等层面探讨香港纪录片作者是如何利用反身性纪录片对社会和个体进行诠释、反思和批判的。
作者 李铁成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3,共6页 Contemporary Cine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31

  • 1.[N].《东方早报》,2003年11月16日第一版.
  • 2朗天《误读与颠倒一一从得奖艺评看香港电影的低俗与主体 ,http://lhdso.H t. 2013/03 0g_p. 3.html,浏览日期:2013年3月5日.
  • 3艺评奖金银铜奖原文,摘自香港艺术发展局官网,网址为:http://www.criticsprize.hk/result.php#jump22,浏览日期:2013年3月1日.
  • 4彭浩翔fiebook,http://ww、v.facbook.com/PangHoC,浏览日期:2013年3月113.
  • 5朗天《新香港电影新的主体性》,载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官网,2011年7月20日,网址为:http://www.filmcritics.org.hk/电影评论/会员影评/新香港电影-新的主体性,浏览日期;2013年3月5日.
  • 6彭丽君《黄昏未晚:后九七香港电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147页.
  • 7朗天《银幕短扎香港的新怀旧主义电影》,《文汇报》2012年5月18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18/OTl205180006.htm,壮0览日期:2013年3月6日.
  • 8萧恒《2008香港电影回顾》,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9年版,三联书店发行,第18页.
  • 9"许鞍华刘德华叶德娴做客聊《桃姐》","新浪视频"2012年3月4日,kttD!//live.video.sina.corn.cn/play/ent/ehatshow/7812/002.html,浏览日期:2013年3月2日.
  • 10陈慧燕《后殖民香港在全球化下的城市空间与文化身份》,http://www.In.edu.hk/mcsln/1st_issue/PDF/V01.1一feature-chanwaiyin.pdf,浏览日期:2013年3月3日.

同被引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