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十七年”和“文革”期间,《青春之歌》(1959)、《战火中的青春》(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63)等影片在“工农兵”叙事范畴下将青春纳入革命历史或新中国建设事业,建构了宏大的“青春之歌”。《上海姑娘》(1957)、《青春的脚步》(1957)《生活的浪花》(1958)等少数影片在叙事中偏向了个体青春与城市生活,触碰了当时意识形态禁忌而遭到批判。在“十七年”和“文革”电影中,青春被宏大的家国叙事所规训;在充满“工农兵”英雄气质的银幕上,雄武阳刚的成熟男性通常更具意识形态询唤效力,年轻男性则要在战斗或建设中历经成长。在“十七年”和“文革”的表演语境中,能够凭借富有青春气息的银幕形象突围男演员,银幕内外难免阳刚有余、青春不足。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1,共6页
Movie Review
基金
2015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北京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当代电影明星研究"(项目编号:CIT&TCD20150405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