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让弱势群体有平等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在积极差别对待原则下对其作出教育补偿,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要义。学校体育场域弱势群体的概念繁杂、分类多元。微观学校体育内运动弱势群体包括身心障碍者、健全体弱者、教育放弃与教育自弃者四类人群。隐形运动弱势群体的主要表现和成因可归结为:女性体育参与不足和运动形象缺失,扮演附属与陪伴角色;体育资源分配失衡与群育功能丧失,"看客"群体充当弱势主流;厌教引起"静坐"群体反应,不断扩充弱势队伍。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减少教育放弃与教育自弃,推行课内即时补救、特设资源室、个别辅导三级补救制度促使弱势转化,布置家庭体育作业促成家校联合。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90,共5页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基金
2013年度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新疆汉族
少数民族青少年生活形态与体质健康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3CTY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