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媒体时代下的重构自我认同与亲密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现代性的一方面是追求技术、进步、繁荣。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技术构建的"社会场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但另一方面,吉登斯提出的现代性的三种动力机制也同样说明新媒体技术存在的自反性——自我认同的危机及亲密关系的崩离。通过对"社会场景"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媒体提供了重构自我认同与亲密关系的路径,即"积极对话"和"及时反馈"。
作者
朱澍平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出处
《东南传播》
2017年第3期60-61,共2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新媒体
自我认同
认同危机
亲密关系重建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C912.1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4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胡百精.
互联网与重建现代性[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2):40-46.
被引量:22
2
王成兵.
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J]
.学习与探索,2004(6):18-19.
被引量:22
3
李素华.
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
.兰州学刊,2005(4):201-203.
被引量:108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韩克庆.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J]
.社会科学研究,1999(4):98-102.
被引量:22
2
张旭鹏.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J]
.史学月刊,2006(5):79-86.
被引量:5
3
[德]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8页.
4
[加]泰勒.《承认的政治》,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年,第299页;第293页;第298页,第305页;第329页.
5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8-109、18、3页.
6
Jean Baudrillard. Game with Vestiges . On the Beach. 5 (winter) . 1984.
7
[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161页.
8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9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2005年版,第16页.
10
M. C. Taylor & E. Saarinen. In lmagologies: Media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1994. p. 11.
共引文献
147
1
董静姝.
论现代性场域中的网络舆情及政府应对策略[J]
.京师法律评论,2019(1):108-123.
被引量:1
2
潘小毅,孙晶,官翠玲.
认同理论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认同研究现状与思考[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5):117-120.
被引量:3
3
曹立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新生专业认同提升策略——以L大学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5):38-44.
4
王玺,赵玉芳,方蕊,张琪.
大学生志愿者的角色认同与压力应对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2):146-151.
被引量:7
5
李樊.
文化认同:宗教社会整合功能的表征[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68-71.
被引量:2
6
李泰.
文化差异之于国际政治[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2):57-58.
7
方旭光.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1):7-12.
被引量:67
8
方旭光.
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J]
.兰州学刊,2006(9):98-100.
被引量:42
9
李芳.
论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99-100.
被引量:15
10
陈相光.
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9(3):78-81.
被引量:8
1
重构宇宙史[J]
.新发现,2012(10):14-14.
2
王亮.
自我认同:社会变迁中的个体社会适应[J]
.汉口学院学报,2008,1(2):70-72.
3
范新军.
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影响的探讨[J]
.现代交际,2011(4):14-14.
被引量:2
4
杨静.
社区关系重建和生活意义重塑——行动研究在村改居社区工作的运用[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8-14.
被引量:8
5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一年总目录[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9(4):161-164.
6
彭南林.
从性别文化看性别平等立法的意义[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2):67-68.
7
郭守伟,李奎.
如何对待“背景部属”[J]
.领导工作研究,2003(12):6-7.
8
叶沙.
用平常心交朋友[J]
.大众心理学,2001(5):28-29.
9
最适合你的异性交往方式[J]
.现代妇女,2009(4):51-51.
10
庞巍巍.
用人际关系重建视角解释社会排斥后的反应[J]
.社会心理科学,2015,30(10):20-22.
东南传播
201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