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揭示出非主体性存在状态是在课堂教学参与这一主体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视域发现,课程学术性话语与学生具象性话语之间的落差导致部分学生处于"准边缘性"的危险中,而教师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师生对话模式、课堂教学制度的隐性区隔功能以及提升语言组织能力教学环节的缺失,使他们难以发展出与课程知识形态相契合的心智模式,从而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脱离教学中心,导致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现象的发生。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4-46,共3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基金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质量的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0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