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印度声明"二十四啭",经汉译佛经的总结,到宋、明"啭"歌之法的进一步发挥,其间所延续的依字调行腔的歌唱审美范式,是将"三合转舌引"的反切启发为"头腹尾音之毕匀"的"转读",佛教的依声调颂经张扬了变文俗讲依四声"转腔"的音乐性。"喉啭"是以特殊的喉咙状态发出持续低音和超高泛音的发声方法,魏晋源于西域地区的"喉啭引声"、唐代"响传百陌"的宫廷"新声"与宋元以讫戏曲角色的"吼唱"及今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喇嘛独特的歌唱法choral singing及蒙古人所传的潮尔(chour)有发生学联系。该唱法应与当今流传于欧亚大陆的喉歌唱法有联系。佛教在将"喉啭"之法吸收为诵读的"梵呗"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反切的认知,对于中国戏曲唱法及"唱-腔"二分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6,117,共11页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戏曲声腔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声腔
行当唱法
意识习俗为中心>(2015-JCZD-019)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豫剧专业音乐创作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