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公案、话头的“虚言”属性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般来说,祖师提示学人的言句不是像哲学命题或宗教教义那样含有什么意味或者规定、确定什么概念及结论的"实法",而是使学人消除思量分别的一种空荡荡、"没滋味"的随立随扫的"虚言"。尤其在看话禅,这种虚言性的公案及话头,是一边搅乱动摇衲僧的分别、一边又要将衲僧的分别反转为疑情的明眼宗师的手段。换言之,公案与话头就是要把衲子引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亡虑绝)的境界(疑情状态或顿悟见性)。为此,在作家宗师句下,衲僧如果当场不能顿悟,那么应当就其言句起疑情,用其疑情的火焰彻底烧掉一切妄情妄识(思量分别),不应把"虚言"误认作"实法"而进行理性的理解或追求逻辑的解答。
作者 朴慧承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3,57,共6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