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皮肤黑素体的分泌和传递机制,为人黑素细胞胞吐黑素体寻找直观形态学证据。方法取健康青少年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分离并培养黑素细胞(MC)及K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MC进行鉴定,免疫荧光染色法对KC进行鉴定。将M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刺激组、前列腺素E2(PGE2)刺激组及KC共培养组,每组4皿。空白对照组细胞用8mLMCDB153培养液培养;α—MSH刺激组细胞用8mL含有100nmol/Lα-MSH的MCDB153培养液培养;PGE,刺激组细胞用8mL含有200nmol/LPGE,的MCDB153培养液培养;KC共培养组细胞加入2×10^5个/mLKC,用8mLMCDB153培养液培养。培养第3天,原子力显微镜(AFM)下观察空白对照组以及KC共培养组MC表面形态;环境扫描电镜(ESEM)下观察4组MC表面形态,并计数细胞表面坑状结构及球形颗粒。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MC形态单一,呈长梭形,有2个或3个树突,胞体呈强反光性;KC彤态均一,呈多边形、铺路石状,胞核居中,胞质内可见黑色或褐色点状物质。MC呈铁锈色,染色均一,未见其他细胞混染;KC胞质呈鲜红色荧光,胞核未染色。综上,分离培养的细胞为MC和KC。(2)AFM下可见空白对照组MC树突及胞体表面较光滑,坑状结构较少。KC共培养组MC树突表面粗糙,坑状结构较空白对照组MC树突表面明显增多;KC共培养组MC树突尾端表面坑状结构较胞体表面明显增多,坑状结构为鳞状层叠结构。(3)ESEM下可见空白对照组MC树突主干表面光滑,偶见小球状结构,随着树突向外延伸,树突尾部呈伞状展开,伞状表面分布大小较均匀的坑状凹陷。α—MSH刺激组、PGE,刺激组、KC共培养组MC表面坑状结构数分别为(90±38)、(63±15)、(62±29)个,较空白对照组的(33±11)个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5);α—MSH刺激组MC表面坑状结构数较PGE,刺激组、KC共培养组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5)。α-MSH刺激组MC表面球形颗粒数为(80±30)个,较空白对照组的(29±8)个、PGE,刺激组的(47±22)个、KC共培养组的(42±16)个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5)。结论人MC表面的坑状结构与黑素体胞吐分泌作用密切相关,为证明黑素体通过胞吐作用进行分泌和传递提供了直观形态学证据。
出处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6-389,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051)
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特色”专项(Z15110000401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