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辅修制度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4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b- studying system in Beijing University and the thinking to it
共引文献31
-
1史灿方.新人才观:深化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动力[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20-22.
-
2唐忠海,饶力群,覃静萍.对地方院校辅修专业办学模式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0(3):57-57. 被引量:1
-
3魏彤儒,卢青松.三个面向:高校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163-165.
-
4王青逯.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社会科学战线,1998(5):254-259.
-
5严新平.对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75-77.
-
6王延文,李强.面向基础教育 培养跨世纪合格教师——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6):43-49. 被引量:12
-
7何华连.关于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2(6):85-89. 被引量:1
-
8高艳芳,胡桃元.开展双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B12):23-24. 被引量:18
-
9赵书安.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3(4):60-63. 被引量:2
-
10叶双,曾志新.多渠道共享教学资源--辅修及双学位模式案例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30-33.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65
-
1史淑琴,荆明.对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1):6-7. 被引量:3
-
2成仓.国内几所理工科大学实行学分制经验概要[J].高等教育研究,1985,6(4):50-52. 被引量:2
-
3葛信勇,张隆利.实行主辅修制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9(2):34-35. 被引量:2
-
4骆勤.我国教育支出的财政分析和对策选择[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5):36-40. 被引量:56
-
5陈国豪,赵捧莲.第二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4):103-106. 被引量:4
-
6朱崇实.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本科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13-15. 被引量:7
-
7丁民选.关于多媒体课件课堂使用的几点想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6):28-29. 被引量:4
-
8曹玉娜 ,张建光 .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12):21-24. 被引量:1
-
9刘焱.高校教育改革与远程网络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1X):74-75. 被引量:3
-
10朱红.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06(2):40-42.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24
-
1关宁.高校外语辅修专业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12):80-81. 被引量:1
-
2申沛,王兆峰,张涛.武汉七所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学籍管理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8):38-40. 被引量:5
-
3傅一明,许练光,戚林,卓庆安,宁桂英.辅修制的实施现状及在中职卫校实施的可行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4):43-44. 被引量:6
-
4洪宝仙.从教育公平性谈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的新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26-28.
-
5王峰,张彦丽.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1):28-33. 被引量:16
-
6李莉.我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0-62. 被引量:44
-
7陆晓阳,谭玲玲.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发展取向研究[J].科技资讯,2009,7(6):178-179. 被引量:5
-
8柯璇.高等院校第二专业实施情况与问题分析——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1):56-59. 被引量:2
-
9阴医文.试论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辅修英语精读课堂上的应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18-120.
-
10马波,曲福华,史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辅修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64-6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03
-
1高珊.综合性大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实践和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9):18-21. 被引量:1
-
2关宁.高校外语辅修专业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12):80-81. 被引量:1
-
3危祖园,郭扬,谭丹,黄仁斌.关于学生对双学位满意度的调查[J].区域治理,2018,0(28):287-288.
-
4徐炜.高校英语专业双学位教育分析与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英语双学位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23-24. 被引量:1
-
5周玮,邱霖宇,惠慧,徐荣鹏.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197-198. 被引量:3
-
6荀超,程简.关于军地区域性联合办学的调查与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1-14. 被引量:2
-
7范秀琴.关于我校中外联合办学学籍管理之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97-198.
-
8郑春龙,邵红艳.高校教学资源区域共享调查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8(3):97-102. 被引量:19
-
9吴亚男.论新形势下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的实施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10(5):91-93. 被引量:6
-
10程静,彭必源.地方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孝感学院300名经济学双学位学生问卷调查的报告[J].科技信息,2010(8):1-2. 被引量:3
-
1姚温丽,丁昭,徐艳.民办高校辅修制度的教学改革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0(27):125-125.
-
2大学生“辅修”热情高[J].煤炭高教研究,1998(2):38-38.
-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完善学分制[J].高等理科教育,1995(3):38-43. 被引量:2
-
4张红岩.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关于高等学校双学位及主辅修制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B):158-158. 被引量:5
-
5本刊编辑部.转专业·双学位·双专业·辅修[J].广东教育(高中版),2005(2):67-68. 被引量:1
-
6王娟.我国辅修专业教育发展探讨与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34(1):104-107. 被引量:8
-
7靳晓东,李振泉.我国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辅修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2010(24):63-63. 被引量:3
-
8蔡萍萍.福建省本科院校辅修制度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33(36):229-230. 被引量:2
-
9昝丽霞,徐皓,赵桦.地方高校课程群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87-187. 被引量:5
-
10吴立岗.怎样设立课堂教学的目标[J].上海教育,1996,0(6):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