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同"的概念首见于《尚书》,后来相继被道家经典《庄子》和《列子》、杂家名著《吕氏春秋》、儒家要籍《礼记》和《孔子家语》,以及汉代以降各种文献广泛使用。就意涵而言,先秦典籍中它所表征的基本都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至《礼记》而终成最高社会理想的代名词。"小康"的概念首见于《诗经》,本义是"稍安",后被《礼记》用以指称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中古以降,诸多史籍和文学作品多从民生或社会状况的角度使用"小康"的概念。毛泽东对"大同"概念不仅经常加以使用,而且基于全球视野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目标,且赋予"大同"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全新意蕴。邓小平对于"小康"的传承之功集中体现在其多达40多次的频繁使用上,而他围绕"小康"所提出的一系列论断和所进行的深入阐发,生动体现了其对这一古老概念之意涵的丰富和开新。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Theory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历代官箴研究"(项目编号:11BZS006)
山东省重大理论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AZBJ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