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江汉平原皮影戏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2006年,由湖北省潜江市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雕镂艺术起源于江汉平原地区潜江地域的“汤格”皮影,并在几百年的流变中形成了多个艺术流派。唱腔艺术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又称“阳腔”,是潜江皮影的独特音调,其中最著名的唱腔“鸡鸣腔(歌腔撩子)”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鸡鸣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潜江地区皮影戏的演出剧目多达300多个,朝代大剧一部能唱上一个月。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俗称条书),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条文展开情节和刻化人物,并历代口口相传。
作者 罗发红
出处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7年第4期91-93,共3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5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