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基于戴维森舆论研究视角的舆论生成分析——以《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实习爸爸”风波为例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实习爸爸"风波经历了在警媒官微初始群体的发酵、被忽视;第一个意见领袖再度扛起大旗、被扑灭;第二个和第三个意见领袖炮轰再发酵、引发媒体和官方机构的连锁反应、形成媒体上的一致性意见,并进而下沉到人际传播层面和个人心理层面、个人完成了对他人的预期与自我心理的构建以及最终形成决定性舆论的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这给我们观察舆论生成提供了一个绝佳样本,本文以戴维森的舆论研究视角来解析此次"实习爸爸"风波,以还原舆论生成过程,把握舆论生成特征。
作者 刘琴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3-106,共4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7

  • 1邓方.从社会结构变动看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动向[J].美国研究,1989,3(2):131-145. 被引量:4
  • 2徐晓.传播学全文数据库CMMC的特色及其检索[J].现代情报,2005,25(10):123-125. 被引量:2
  • 3郭元秀.外文信息的检索与EBSCO数据库[J].新世纪图书馆,2006(4):30-31. 被引量:3
  • 4Davison, W. P. (1983).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 1-15.
  • 5Perloff, Richard M.Third -Person Effect Research1983-1992:A Review and Synth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Summer93, Vol. 5 Issue 2, p167-184, 18p.
  • 6Byrant,J,.Miron,D.,Theory and Research in Mass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54,200d,pp. 662-704.
  • 7吴文辉.《如何利用EBSCO数据库进行学科研究》,《科教文汇》2006年4月,第176页.
  • 8胡幼伟.《信息传播中第三者效应》,五南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 9W. Phillips Davison . (1983) .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M].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 (1):1-15
  • 10Rojas,H., Shah, D. V., & Faber, R. J. (1996). For the good of others: Censorship and the third-person eff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8, 163-186.

共引文献3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