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首先不是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而是对"仁"的本质的揭示,或不如说是对"仁"的形式显示。这是一个由"仁—人—亲亲"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组建而成的实事整体。它是对"仁者,何也"这一隐含问题的回答。这一回答显示出,"仁"构成了"仁之问题"的"问之所问"。"人"作为"仁"之所呈现处,则构成了"仁之问题"的"(首先)被问及的东西"。在"人"这一"被问及的东西"上,"亲亲"又是其首要的"去在"或"生存"方式,是人之"原本"且"本真"的实际生活经验,并因而构成"仁"的首要"意义"。在此意义上,"亲亲"构成了"仁之问题"的"问之何所以问"。对"亲亲"进行现象学—生存论的还原将显示出:"亲亲"的本质绝非在其自然血亲性,而在其本原的、构成性的相与共在性。在这个意义上,人首先不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而是"在—亲亲—之中—存在"。人首先是"亲在":以"亲亲"的方式去在。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自知
良知与不安意识:自身意识的三种模式"(GD14CZX04)
中山大学"三大建设"专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