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在《摹仿论》 (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 German in 1946, English in 1953 )的开篇旋即展示出一个“场景”,引领读者进入凝神观看的状态——“读过《奥德赛》的人一定记得第十九章那个经过充分酝酿、激动人心的场景”“’。“场景”一词在《摹仿论》中频频出现,奥尔巴赫更多时通称他所引用的作品段落为“场景”而不是“文本”,这或许意味着文本描述被类比为绘画、舞台造型等现代专业领域意义上的视觉艺术。哥伦比亚大学的沙伦·马库斯(Sharon Marcus)教授在新近发表的文章《尾声》引出一种猜想:《摹仿论》的批评方法近似于视觉呈现技术,这大概是缘于奥尔巴赫受到了20世纪前期已在欧美大学里普遍应用的幻灯片教学的影响,“如同艺术史家一边将透明的小画片放置在幻灯机上一边进行着自己的演讲,奥尔巴赫为他的西方文学史观众提供了大约40幅小插画”犯’。本文由此提示出发,尝试对《摹仿论》极具视觉特征的批评方法进一步观察,进而探求其与“摹仿”的关系,以及奥尔巴赫的批评方法带给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些思考。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126,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