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职与本科知识衔接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介绍了"高职升本科"的意义、政策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作者
王红
机构地区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出处
《河南科技》
2010年第8X期206-206,共1页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高职
本科
知识衔接
探讨
分类号
G718.5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王叙红.
改进高职“专升本”教育模式的探索[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35-36.
被引量:8
2
关云飞,徐萍.
高职“专升本”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8(26):27-28.
被引量:7
3
王丹丹.
对调整“专升本”政策的反思[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2):61-63.
被引量:3
4
范文斌,马骏,陈丽华.
认真做好专科与本科衔接提高“专升本”学生质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1):143-144.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董大奎,陆瑞峰,林冶.
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0):56-57.
被引量:40
2
徐海升,李天太,张利亚.
高职专升本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难点与对策[J]
.石油教育,2006(2):50-52.
被引量:7
3
董大奎,陆瑞峰,匡月华.
高职专升本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07,9(2):1-4.
被引量:8
4
徐达奇.
发展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之我见[J]
.教育与现代化,2007(1):12-16.
被引量:17
5
单敏.
高职“专升本”考试制度应避免二次高考偏向[J]
.职教论坛,2007,23(06X):55-57.
被引量:8
6
周国平.
对“专升本”政策调整的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07,1(4):56-59.
被引量:9
7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
8
"专升本"教育分为三种情况:成人高考专升本(专科毕业后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中的专接本考试进入成人院校学习,一般不脱产或半脱产)、自学考试专升本(高教自考中有独立本科段考试,每个专业有10多门课程.全部通过可获得国家承认本科学历)、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对象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电大普专班)的优秀应届专科毕生).
9
蒋喜锋,沈华锦.
从专升本教育看本科技术人才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8(5):183-184.
被引量:7
10
谢忠前.
对现行高职专升本制度的利弊分析——与李志峰、梁世翔两同志商榷[J]
.教育发展研究,2003,23(4):147-148.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20
1
常桐善.
大学"专升本"招生体制探析--美国加州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3):17-24.
被引量:13
2
刘艳秋,彭馨仪.
基于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09(9):126-126.
3
谢武,张慧敏.
专升本毕业设计的负反馈剖析[J]
.信息系统工程,2010,23(6):136-136.
被引量:1
4
张宇馨.
“专升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基于问卷结果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9):103-104.
被引量:1
5
王凤军,李永芳.
云南省高职“专升本”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147-148.
被引量:1
6
崔仲远,王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91-93.
7
齐再前,孙晓鲲,黄先开.
科学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高职教育教学品质[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2):35-37.
被引量:1
8
张晨光,康丽霞,赵庆伟,丁肖华,朱琳琳,贺志安.
不同层次医学检验本科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评价[J]
.检验医学教育,2012,19(4):11-13.
9
林树生.
新形势下加强专升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121-122.
被引量:8
10
刘治宏,苗德华.
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高职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9):202-20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
1
刘春生 ,李建荣 .
论美国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
.教育与职业,2005(24):35-37.
被引量:8
2
沈岩.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6,27(5):76-78.
被引量:13
3
刘江义.
美国的“人民学院”——关于美国社区学院的理念、经验和特点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2):55-58.
被引量:15
4
李小健,徐朔.
透析美国社区学院的一些现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9):31-32.
被引量:5
5
关云飞,徐萍.
高职“专升本”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8(26):27-28.
被引量:7
6
邵坚钢.
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对我国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启示[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24(2):107-110.
被引量:7
7
吴雪萍,蒋新峰.
美国社区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窥[J]
.教育与职业,2002(2):57-59.
被引量:13
8
易红郡.
美国社区学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2002,18(3):103-107.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
1
刘治宏,苗德华.
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高职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9):202-20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刘颖,郭靖.
浅议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及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14,30(27):47-50.
被引量:7
1
周明益.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2008(34):348-348.
2
臧家平.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职高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1):81-82.
被引量:2
3
刘朝晖.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J]
.广东教育(职教),2014(4):80-81.
被引量:1
4
蒋敏.
基于我国高职学生发展需求的专升本方式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5,0(16):64-65.
被引量:1
5
祁晓艳.
《5的乘法口诀》教学体会[J]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205-205.
6
张文中.
简论如何加强职高数学教学[J]
.考试周刊,2010(52):104-105.
7
黄玉心.
职高数学科“教”与“学”的调谐[J]
.福建成人教育,2001(3):24-24.
8
廖才静.
浅谈初中与中专数学教学的衔接[J]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5):104-105.
被引量:1
9
康艳宾.
简谈职业学校物理衔接教学的组织与管理[J]
.管理观察,2011(25):82-82.
10
夏志文.
如何加强学困生初中技校知识衔接[J]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3):23-23.
河南科技
2010年 第8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