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对《青春之歌》的一种解析——论不竭的艺术生命力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杨沫在创作《青春之歌》时,并不具备创作成熟长篇小说的能力,不得不依托个人经历支撑叙事,融入了个体经验与诉求,不自觉地消解了政治说教的创作意图,取得了跨越时代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可能,使得这部文笔尚显稚嫩的小说获得了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作者 江伟娇
出处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32-134,共3页 Journal of Jilin Huaqia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0

  • 1马波.杨沫与《青春之歌》(下)[J].百年潮,2005(5):35-41. 被引量:4
  • 2张虹.林道静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吗?.中国青年,1959,(2).
  • 3戴锦华.《性别与叙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参见.《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50页.
  •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5黄子平."灰阐"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 6吴义勤.中国当代文学50年[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 7郭开.略谈对林道静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2).
  • 8刘茵.《反批评与批评》[J].文艺报,1959,(4).
  • 9郭开.《略谈对林遭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J].中国青年,1959,.
  • 10《就<青春之歌>谈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几个原则问题-再评杨沫同志的小说<青春之歌>》[J].文艺报,1959,.

共引文献5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