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玉米、花生间作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禾本科和豆科作物间作模式,采用间作模式能使营养供给与田间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增强玉米与花生的弱光吸收性,以此来使二者的竞争关系得到缓解,进而实现玉米与花生的高产。本文就玉米、花生间作模式进行探讨。
作者
吴丽响
王明献
机构地区
濮阳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
出处
《乡村科技》
2017年第24期61-63,共3页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4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孟维伟,高华鑫,张正,夏海勇,刘灵艳,郭峰,李宗新,万书波.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6,48(12):32-36.
被引量:28
2
王彦飞,曹国璠.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及花生氮磷钾分配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79-82.
被引量:16
3
贾曦,王璐,刘振林,李长松,殷复伟,王莹莹,万书波.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及分析[J]
.花生学报,2016,45(4):55-60.
被引量:21
4
原小燕,李根泽,林安松,王绍彩,王建丽,张云云,符明联.
间作模式及氮、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花生学报,2015,44(4):13-20.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54
1
周莉华,李维炯,倪永珍.
长期施用EM生物有机肥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1):221-224.
被引量:57
2
同延安,Ove Emteryd,张树兰,梁东丽.
陕西省氮肥过量施用现状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239-1244.
被引量:88
3
万书波,单世华,李春娟,胡文广.
我国花生安全生产现状与策略[J]
.花生学报,2005,34(1):1-4.
被引量:84
4
马骥,马淑云,程寅生,毛建昌,白世斌.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4):80-84.
被引量:37
5
李彩虹,吴伯志.
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J]
.玉米科学,2005,13(2):85-89.
被引量:40
6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5):965-973.
被引量:132
7
叶优良,李隆,孙建好,张福锁.
地下部分隔对蚕豆/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3):13-16.
被引量:17
8
王晓鸣.
玉米病虫害知识系列讲座(Ⅲ)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与调查技术[J]
.作物杂志,2005(6):53-55.
被引量:29
9
赵兰坡,王鸿斌,刘会青,王艳玲,刘淑霞,王宇.
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机理研究[J]
.土壤学报,2006,43(1):79-84.
被引量:78
10
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王芸,史忠强,侯连涛,付国占,江晓东,李增嘉.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2006,32(6):917-923.
被引量:135
共引文献
67
1
陈庆政,吴春玲,林秀芳,祁俊程,徐小媛,叶万余,刘海东.
鲜食甜玉米和花生间作对花生形态和产量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2023(3):15-19.
被引量:1
2
王瑞,王宏富,陈新霞,曾蓉.
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鼓粒期的光学特性[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4):16-20.
被引量:5
3
李美,曹敏建,王晓光,孙智明,李朦朦,王一,陈凯.
间作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差异[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81-84.
被引量:4
4
李美,孙智明,李朦朦,于海秋,蒋春姬,赵新华,赵淑丽,王晓光,曹敏建.
不同比例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3,27(3):391-397.
被引量:36
5
林立金,廖明安,梅洛银,程籍.
不同生态型小飞蓬对镉胁迫砧木樱桃植株磷钾吸收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1565-1568.
被引量:20
6
马天进,李正强,吕建伟,胡腾文.
覆膜对玉米间作花生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5,35(1):6-8.
被引量:1
7
颜石,杨琨.
花生间作套种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4):11-12.
被引量:4
8
费永红,韦德斌,钟维,向英.
玉米间作花生最佳模式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16,36(16):54-56.
被引量:2
9
姚远,刘兆新,刘妍,刘婷如,何美娟,李向东.
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花生生理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J]
.花生学报,2017,46(1):1-7.
被引量:21
10
邹晓霞,张巧,张晓军,王月福,王铭伦.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碳足迹初探[J]
.花生学报,2017,46(2):11-17.
被引量:9
1
余会康.
春大豆栽培与田间小气候[J]
.闽东农业科技,1998(1):29-29.
2
姚政一,蒋观真,施汉民,施云汀.
春玉米间作旱稻的田间小气候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1992,13(2):29-32.
被引量:1
3
李潮海.
玉米与其它作物间作模式[J]
.科普田园,1993(4):8-9.
4
杨红先,贾素然.
几种牧草的轮作、套种、间作模式[J]
.河南农业,2002(9):13-13.
5
万宝忠,李三熹.
汝半夏人工栽培及其间作模式[J]
.科普田园,1991(10):28-28.
6
刘春生,邓跃林,刘文宽.
种公猪的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J]
.广东饲料,2006,15(5):10-12.
被引量:3
7
黄霞.
鲜食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2-133.
被引量:2
8
王秀丽.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6):145-145.
9
孙本普,李秀云,陈法训,张蔚三,徐庆新,王勇,纪家华,耿爱民,付兆麟,张保民.
晚茬麦地膜覆盖栽培田间小气候的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1990,11(1):50-53.
被引量:6
10
周景明.
种鹅产蛋期饲养管理要点[J]
.中国动物保健,2009,11(10):97-98.
被引量:1
乡村科技
2017年 第2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