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十七年”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模式及其美学特征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先进的意识形态,对新中国电影作品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显示出鲜明的阶级性。"十七年"战争题材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把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融合起来,成为阶级斗争和政治宣传的工具。"十七年"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政治生态下,战争题材的电影,从叙述模式到人物塑造、美学特征,都逐渐演变为类型化创作风格。
作者 王瑞扬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8期104-105,共2页 Aesthet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7

  • 1邵荃麟.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人民文学,1953,.
  • 2[加]马里奥·J·瓦尔德斯.欧洲中心主义与比较文学史[M]//乐黛云,张辉.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0.
  • 3陈纾,余水清.杜鹏程同志谈《保卫延安》的创作问题[c]//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杜鹏程专集.福州: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47—51.
  • 4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后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04.
  • 5邵荃麟.文艺的真实性与阶级性[M]//邵荃麟评论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83.
  • 6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M]//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7陈思和,李平.关于五六十年代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J].唯实,1999,0(10):64-67. 被引量:5

共引文献6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