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朱熹“格物”:即物穷理还是择善工夫——王阳明、张履祥的不同解读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朱熹把《大学》"格物"诠释为"即物而穷其理",又认为格物所求的"理"是"合内外之理",是善的,因此,朱熹又把《大学》的"格物"与《中庸》的"择善"联系起来,讲"致知格物便是择善"。阳明将朱熹的"格物"误解为向外求物理,是"析心与理而为二",并把"格物"诠释为"格心",讲"为善去恶是格物"。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不赞同阳明把"格物"诠释为"格心",强调以《中庸》"择善"通《大学》"格物"之义,讲"择善即格物之谓",反对阳明"为善去恶是格物",而且还把朱熹"即物而穷其理"的"理"解读为"当然之理",不仅还原朱熹"格物"之本义,以克服阳明的误读,而且对于今天重新解读朱熹的"格物",具有重要的启示。
作者 乐爱国 盛夏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24-132,共9页 Confucius Studies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项目编号:12JZD007)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

  • 1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载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附录.
  • 2钱穆.《朱子心学略》,《学原》1948年第2卷第6期,第1页.
  • 3张岱年.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J].文史知识,1999(3):4-7.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7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