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古籍文献进行阅读摘录与归纳总结,明清时期胸痹心痛病以气痛、血痛、饮痛、肺厥心痛、肝厥心痛、胃厥心痛等病名进行分类。病因病机主要是气滞、痰浊、血瘀阻滞胸中,不通则痛。根据病因的不同,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闷痛、刺痛。脉象上有急、伏、滑、涩等。治疗上采用"降浊法""开胸法"等,主要方剂有导痰汤、调气汤、手拈散、禅灵单、愈痛散等,所选药物柴胡、香附、半夏、薤白、茜草、川芎等。明清时期胸痹心痛病的气滞痰瘀理论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足之处对舌诊的论述相对较少,需要后世不断补充。
出处
《江苏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1-13,共3页
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第二批项目子课题<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及规范研究>(2012ZX09303-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