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影《哀乐中年》于1949年上映时,编剧、导演皆署名桑弧,但1983年以降,港台张爱玲研究者发出不同的声音:宋淇、郑树森、苏伟贞认为《哀乐中年》是桑弧的构思,由张爱玲执笔;桑弧、桑弧家人、龚之方、魏绍昌坚持《哀乐中年》为桑弧单独创作;张爱玲声称自己只是"参与了写作过程",陈子善、刘川鄂等人比较认同此说法。当事人、好友、"张学"研究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留下一桩难以判定的"公案"。笔者从新发现的张爱玲译作《红》中发现了问题,从问题出发,在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寻求各种"实证",并对照张爱玲其他作品,印证张爱玲"感觉",为《哀乐中年》"公案"的明断提供新的思路。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5-119,共15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