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谁而悲,伤逝什么——《伤逝》主题与人物形象的复合性与鲁迅的思想装置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鲁迅小说《伤逝》问世以来,对其倾向与主题,基本有两种认识,一种主流的看法是鲁迅借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表达五四一代觉醒青年在社会压力下的个性解放、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的追求被碰碎的悲剧,也就是时代性的“玫瑰色的梦”破碎和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剧。这种观点由于有小说基本情节的支撑,更有鲁迅在1923年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所做《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
作者
逄增玉
机构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15,共12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伤逝》
人物形象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复合性
《娜拉走后怎样》
装置
个性解放
分类号
I21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9
1
王富仁.
《呐喊》《彷徨》综论(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上)[J]
.文学评论,1985(3):3-14.
被引量:32
2
姜文.
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动因——《子夜》动机模型假说之一[J]
.文学评论,1991(1):109-116.
被引量:4
3
中岛长文,赵英,童斌.
道听途说——周氏兄弟的情况[J]
.鲁迅研究月刊,1993(9):44-54.
被引量:4
4
胡尹强.
创作动机和灵感触发点——《伤逝》与鲁迅许广平的恋爱[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9(6):40-44.
被引量:4
5
陈漱渝.
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J]
.鲁迅研究动态,1985(5):10-18.
被引量:18
6
胡春毅,常金秋.
鲁迅小说中意象叙事[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79-80.
被引量:1
7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2007(1):143-156.
被引量:91
8
常金秋.
从校园流行小说看大学文化精神[J]
.中国轻工教育,2009,12(1):9-11.
被引量:1
9
李春.
空间政治与日常生活——对鲁迅《伤逝》的再解读[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88-92.
被引量:6
10
李今.
析《伤逝》的反讽性质[J]
.文学评论,2010(2):139-145.
被引量:28
引证文献
9
1
赵弼.
疯狂与呐喊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心理特征与分析[J]
.作家天地,2020(16):5-5.
2
黎丹丽.
因袭的重担与启蒙的迷途——论《伤逝》涓生的生命轨迹[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9(2):153-155.
3
何慈.
试从尼采的悲剧观分析《伤逝》[J]
.北方文学,2019,0(9):18-18.
4
杜晓刚.
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分析与研究——基于时代背景的阿Q心理特点研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6):70-72.
被引量:2
5
曹琳.
网络文学与人文精神——对“爽文”横行的反思[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9-54.
6
刘彬.
《伤逝》与“兄弟恩情的断绝”[J]
.鲁迅研究月刊,2023(3):21-34.
被引量:3
7
古大勇.
“动机簇”理论与鲁迅《伤逝》创作动机阐释难题——兼及《伤逝》研究中的“过度阐释”现象[J]
.学术交流,2024(5):168-181.
8
樊潇.
论当代大学生的独立精神——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J]
.汉字文化,2019(2):78-79.
9
孙慈姗.
被书写者的命运——从子君形象看《伤逝》对书写行为的反思[J]
.新文学评论,2019,0(2):79-84.
二级引证文献
5
1
王靖宇.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浅谈[J]
.文学教育,2020,0(16):23-24.
2
张莹.
阿Q的忌讳[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7):74-75.
3
陈宇涵.
基于文化社会学视域的文学作品阅读新视野研究——以《伤逝》叙事技巧为例[J]
.最小说,2024(3):19-21.
4
刘志权.
重述、疗愈与告别——鲁迅的创伤体验与《野草》写作[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35-145.
被引量:1
5
王小惠.
“平等”比“自由”更重要——作为思想史文本的《伤逝》[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5):196-206.
1
周小榆.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歌剧——以《伤逝》与《茶花女》为例[J]
.当代音乐,2017(20):89-91.
被引量:2
2
孟文博.
鲁迅著《娜拉走后怎样》版本校勘及文本修改分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10):178-187.
被引量:2
3
田莉.
我的大学不迷茫[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0(19):10-12.
4
孔大永.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J]
.考试周刊,2017,0(37):158-158.
被引量:4
5
葛英芬,杨剑龙.
论姚有信连环画对鲁迅《伤逝》人物形象的塑造[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37(5):39-43.
被引量:2
6
王汉明.
《伤逝》《寒夜》爱情悲剧性的比较[J]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0(10):33-35.
7
刘少东,尹李璇.
浅析《心》与《伤逝》男主人公的“私心”异同[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7(10):39-40.
被引量:1
8
疯狂的桌子.
困境,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品质[J]
.意林,2017,0(18):32-32.
9
裘飒飒.
《伤逝》中的鲁迅爱情观[J]
.南风,2017,0(2):12-12.
10
李银.
中日文学中的女性社会地位对比研究[J]
.芒种(下半月),2017,0(7):19-20.
鲁迅研究月刊
2017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