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疾病(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ILD)是一组不同种类药物引起的弥漫性肺疾病,以肺泡、肺间质和肺小血管的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表现[1-2].DILD并不少见,从轻微的肺脏浸润到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呈现多样化的临床特征.已知有超过350种药物能够引起DILD,包括抗微生物药物、抗炎药、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违禁药等[1].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种类增加和应用范围扩展,不断发现不同生物制剂引起的DILD,如干扰素α或β可以引起急性间质性肺炎、弥漫性肺泡损伤(DAD)、弥漫性肺泡出血(DAH)、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机化性肺炎(OP)、原有ILD急性加重(AE-ILD)、结节病样肉芽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干扰素γ可以引起急性间质性肺炎、DAD、AE-ILD[3-4];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那达木单抗(adalimumab)可引起间质性肺炎、狼疮样急性间质性肺炎、BO、非坏死肉芽肿性间质性肺炎[5-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埃罗替尼(erlotinib)可以导致急性间质性肺炎、DAD、DAH及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等[8-9].
出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23-725,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