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变革指向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要求。在谋求这一变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和评估边缘的价值,以此来弥补边缘在工业社会被结构及其中心的长期压制,并为我们寻求变革之道提供新的思路。在概念上,"社会治理"应当重回"社会",即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一样都来源和服务于社会,应当融于社会之中,而非凌驾于社会之上或脱离于社会之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形态,20世纪后期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部分想象:在某时某地,也许仍然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划分,但就整个体系而言,中心与边缘都处在随时的流变之中,整个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情境。
作者 张桐
出处 《党政研究》 2017年第6期108-114,共7页 Studies on Party and Government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参与和公正分配的公共政策体系研究"(16AZD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创新驱动与政府角色"(16JJD6300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发达一次发达’概念背后的西方话语权研究"(2017M61176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9

  • 1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2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M].谢地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
  •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1,35-36.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 5[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6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4.
  •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8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 9亨利·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G]//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
  • 10南茜·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共引文献11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