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香港“光复”初期的个人电影批评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香港"光复"初期的个人电影批评,由左派文人尤其左派"南来文人"开辟和主导,注重推行"延安文艺讲话"精神的书写路向。当时最重要个人电影批评者夏衍、于伶、司马文森、瞿白音、高朗、吴其敏、羊璧等,都是左派集体电影批评"七人影评"或"粤片集评"的成员,他们的个人电影批评更近乎于集体电影批评的"翻版"。
作者
吴迎君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中文系
广西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化与传播》
2012年第3期52-60,共9页
Culture & Communication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电影美学的本土建构"(11YJC760087)之成果
关键词
香港
光复
电影批评
七人影评
粤片集评
分类号
I235.1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9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侯桂新.
《大众文艺丛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3):120-131.
被引量:8
2
王晋民.
香港“绿背文化”思潮评介[J]
.广东社会科学,1998(2):90-94.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29
1
曾令存.
1948-1949:《大众文艺丛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45-69.
被引量:12
2
周而复.
往事回首录[J]
.新文学史料,2000(4):80-85.
被引量:2
3
符杰祥.
知识分子、“公文复写”与“自我批判”——从《大众文艺丛刊》看1948年的“文艺运动”[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6):22-27.
被引量:2
4
贺桂梅.
“当代文学”的构造及其合法性依据[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12-19.
被引量:7
5
周而复.《回忆荃麟同志》[J].新文学史料,1980,:78-78.
6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第二章《南方大出击》,第21-47页.
7
吴仲,黄光.《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分册出版-套<毛泽东选集>简介》,收入刘金田,吴晓梅.《(毛泽东选集)出版的前前后后(1944.7-1991.7)》,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07页.
8
魏玉山.《关下建国前版<毛泽东选集>的几个问题),载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编纂组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9
冀坊.《历史法庭上的证词》,收入晓风主编.《我与胡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10
《文艺的新方向》.第19、13页.
共引文献
9
1
乐琦.
《大众文艺丛刊》的文化领导权与文本传播[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1(2):28-34.
2
陈紫燕.
从“云南山歌”的大众化探索现当代诗歌的大众化[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B12):42-44.
被引量:1
3
高鹏程,高竞男.
从“猛烈批判”到“点到为止”——《大众文艺丛刊》对易君左、张道藩文艺思想批判论析[J]
.文艺争鸣,2019,0(8):85-89.
4
候雅涵.
论20世纪30至40年代于伶对中国电影的贡献[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5):147-157.
5
王逸凡.
现实主义:广阔道路亦或崎岖险径--1940年代末胡风的理论探索及其历史张力[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11):41-55.
6
文浩.
《大众文艺丛刊》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两重接受[J]
.中国文化研究,2022(2):28-40.
7
钟海林,林嘉雯.
《大众文艺丛刊》对延安文艺的延续[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1):109-114.
8
刘磊,潘瑜.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新闻处的“香港—澳门项目”探究[J]
.港澳研究,2022(4):77-93.
被引量:1
9
张杨.
“前线”外交:冷战初期美国在香港的文化活动初探[J]
.美国问题研究,2015(2):22-44.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2
1
侯桂新.
《大众文艺丛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3):120-131.
被引量:8
2
何慢.
雪拥河山马直前——贺于伶同志戏剧生活六十年[J]
.上海戏剧,1987(3):6-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候雅涵.
论20世纪30至40年代于伶对中国电影的贡献[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5):147-157.
1
叶馨.
互联网时代的微影评写作与大学教育课外网络空间的拓展[J]
.创作与评论,2017(20):113-120.
2
吴迎君.
1990年代香港电影批评集的研究意识和学术书写[J]
.文化与传播,2014,3(1):86-92.
被引量:1
3
朱时宇,张晶.
大陆学界对光复初期台湾文化教育史研究综述[J]
.高校社科动态,2017(4):22-26.
4
陈美霞.
历史与认同:光复初期台湾文学研究[J]
.现代台湾研究,2011,0(3):62-66.
5
贾磊磊,毛珺琳.
中国电影批评的多元取向——2016年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趋向[J]
.创作与评论,2017,0(20):68-72.
6
周育德.
乾隆末年进京的徽班——读《消寒新咏》所见[J]
.戏曲艺术,1983,4(2):45-50.
被引量:5
7
欧阳月姣.
从“殖民地”到“国统区”:国族魅影笼罩下的台湾去殖民化困境[J]
.台湾研究集刊,2017(4):87-93.
被引量:1
8
万玉琴.
一个时代的悲剧——司马文森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评析[J]
.泉州文学,2017,0(9):78-80.
9
谭杉杉.
镜与灯:戴锦华的电影寓言[J]
.长江文艺,2017(11):124-127.
10
步及.
台湾画家介绍[J]
.美术,1984(11).
文化与传播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