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旧道德到新道德:批评视角的转换与《新青年》“偏激”印象的生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新青年》的"偏激"逐渐成为一个"常识"。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聚焦《新青年》"双簧信"的"造假"、同人的"骂战"行为以及"不容讨论"的言论态度,可以发现,林纾及后世学者采用的道德评价视角是《新青年》"偏激"印象得以生成的重要原因。与林纾使用的"失效"的旧道德不同,后世运用的则是"隐匿"的"新"的"职业道德",而在"新道德"的审视下,"双簧信"的"公然造假"、"公器私用"以及同人"不容匡正"的言论态度必然呈现出"偏激"的"面相",这就让"偏激"逐渐演变为关于《新青年》的"常识"。
作者 陈长松
出处 《文化与传播》 2017年第1期34-40,共7页 Culture & Communication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陈独秀报刊实践与思想研究" 编号:2016SJB860005)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4

  • 1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5):117-132. 被引量:35
  • 2蒋英豪.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J].文史哲,1997(1):72-79. 被引量:9
  • 3严复.《与熊纯如书》.王栻编.《严复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48页.
  • 4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J].新青年,1917,3.
  • 5郑振铎.《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3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 6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新青年,1917,3(5).
  • 7钱玄同.《通信·新文学与今韵问题》,《新青年》1918年4卷1号.
  • 8马其昶.《韩柳文研究法序》,见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 9《关于鲁迅之二》,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页.
  • 10王画初.《记优级师范馆》,见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页.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