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河北东田庄篓子灯的结构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社火"是中国汉族一种古老的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为火焰之神,"社火"源于古代先民对于土地与火的崇拜。而篓子灯作为驱鬼逐疫、敬天祭神的民间祭祀仪式则是"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元宵节作为阈限期,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篓子灯放入节庆仪式的特殊场景中,进行结构与反结构的意义研究,并对其包括的独特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其发展过程中衍变与衰落的根本原因。
出处 《大舞台》 2017年第9期89-92,共4页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4

  • 1陈来.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J].孔子研究,2001(1):4-12. 被引量:65
  • 2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3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
  • 4于蔚泉.鼓子秧歌[M].济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4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