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寻找丢失的时间》通过提出两个叙事主语,时间性的"我"和超时间性的"真我",丰富了巴赫金关于"对话"与"复调"美学猜想。"我"的时间性形式必然引致的病理症候是虚构抽象的他者和具象的他人;而"真我"则描画着作为自我构成性前提的、超时间性他者存在的可能。双重他者勾勒出存在的复调形式,同时呈示出自我中可能潜在的对全权式伦理形式的抑制性基因。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106,共8页
Modern Philosophy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存在形式的嬗变与叙事形式的演替:围绕普鲁斯特展开的欧洲小说现象学研究"(14YJC7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