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经史嬗递:傅斯年史料学思想的学术史考察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傅斯年所提出的近代史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经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转化,经学考证目的由求道向求真转化,载道之经传向切人事之史料转化。史料学的特征其实已经暗含在近三百年中国学术之中,只不过是其哲学、心理学等西方学术背景促使他把实物资料和"科学研究之学术工具"提出来。把傅斯年史料学思想和其史学作品对勘,发现"证而不疏"并不一定准确,傅斯年的史料学是用比较的方法而求得通识,"证与疏"是其史学思想的两面,而陈寅恪更深入地实现了这个梦想,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史学求真与求识结合的道路。
作者 吴路伟
出处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2

  • 1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1):168-174. 被引量:12
  • 2罗志田.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15. 被引量:15
  • 3.[Z].,..
  • 4.《陈寅恪与乾嘉考据学》[A].汪荣祖.《陈寅恪评传》附录一[C].,.第248页.
  • 5余英时 陈寅恪.转引自盛邦和,陈寅恪的文学三变,走出"史料学派"[J].江苏社会科学,2002,(3).
  • 6罗志田.《陈寅恪史料解读与学术表达臆解》[A].载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C].,.第177页.
  • 7参见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第48页.按,在这方面陈寅恪继承了"宋贤史学"的求真实、供鉴诫的史学思想.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云:"又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空前盛业,然详究其所以与某甲外族竞争,卒致胜利之原因,实不仅由于吾民族自具之精神及物力,亦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衰弱有以招致中国武力攻取之道,而为之先导者也.国人治史者子发扬赞美先民之功业时,往往忽略此点,是既有违学术探术真实之旨,且非史家陈述覆辙,以供鉴诫之意,故术篇于某外族固其本身先已衰弱,遂成中国胜利之本末,必特为标出之,以期近真实而供鉴诫,兼见其有以异乎夸诬之宣传文字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参见王永兴:《斯文自有千秋业--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又,王永兴在此文中说陈寅恪史学"直接继承宋贤史学并有所发展",这与陈氏的另一弟子蒋天枢所说陈治学"沿袭清人治经途术"所见不同,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页.
  • 8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商务印书馆,1997.
  • 9耿云志主编,胡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M]黄山书社,1994.
  • 10[德]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M]人民出版社,1962.

共引文献77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