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身份意识·价值体认·文化传播——基于闽南文化视域下的林语堂文化观察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林语堂以闽南乡土文化为起点,在西洋文化道路上长跑,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地上竞走,以建设性、向前看的姿态,广采博取,用自己的生命形态推动中国文化特殊转型,成为宽容谦卑、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和文化巨匠。林语堂反复强调自己的"闽南人"身份,对闽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价值体认,并以自己独特方式推动闽南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了闽南文化的知名度,扩大了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
林晓峰
郑少茹
机构地区
闽南师范大学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0-217,共8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林语堂
身份意识
价值体认
闽南文化传播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6
1
薛军伟.
言无达译——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中的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4):55-59.
被引量:2
2
张静容,何小海.
闽南习俗的文化审视[J]
.文教资料,2006(35):96-97.
被引量:2
3
庄伟杰.
闽南书写:林语堂精神范式的文化探源[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1-117.
被引量:2
4
陈平原.
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J]
.读书,1989(1):66-72.
被引量:9
5
林晓峰,吴晓芳.
两岸交流视域中的厦漳泉闽南方言[J]
.东南学术,2015(6):243-250.
被引量:8
6
洪治纲.
主体意识的回归与文化身份的认同[J]
.文艺争鸣,2014(3):16-22.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42
1
朱东宇,宏晶.
林语堂“一团矛盾”论析[J]
.学习与探索,1998(1):109-115.
被引量:3
2
万平近.
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J]
.东南学术,1988(6):59-65.
被引量:10
3
周宪.
文学与认同[J]
.文学评论,2006(6):5-13.
被引量:74
4
赵朋.
论翻译与文化资本流通的关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4):149-152.
被引量:6
5
[7]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闽南谚语俗语格言集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
[2]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
[3]林语堂.论翻译[M]//林语堂名著全集·语言学论丛.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
[4]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
[5]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0
[1]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共引文献
19
1
王艺臻.
1979—2020年的《京华烟云》接受研究[J]
.华文文学评论,2021(1):296-309.
2
姚君伟.
探析《大地》中赛珍珠的思想倾向[J]
.高校教育管理,1991(2):28-31.
被引量:2
3
黄晨颖.
闽南红包文化试探——以福建省平和县民间红包礼仪风俗为例[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27(4):104-106.
被引量:1
4
潘建伟.
自我说服的旷达:对话理论视野中的苏轼“旷达”形象问题——兼谈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中西文化观[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42-48.
被引量:2
5
丛坤赤.
论林语堂美学观念中的“近情”精神[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111-114.
6
江莲.
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互文解读[J]
.北方文学(下),2013(6):9-11.
7
裴艳艳.
深耕于民俗文化与民族个性的李准小说[J]
.江西社会科学,2014,34(8):126-131.
8
杜红梅,李长中.
文学批评的歧途与正路[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76.
9
林登顺.
林语堂《红牡丹》小说之礼教探析[J]
.闽台文化研究,2015(4):95-100.
10
陈晓燕.
自然闲适“道”文化之代言——《吾国与吾民》解读[J]
.闽台文化研究,2016(3):83-8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7
1
王兆胜.
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战线,1996(1):253-260.
被引量:11
2
陈漱渝.
“相得”与“疏离”──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史实及其文化思考[J]
.鲁迅研究月刊,1994(12):30-41.
被引量:8
3
叶维廉,冯国荣.
中国诗、诗学的民族原创及其对于美国现代诗的影响[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2):1-14.
被引量:6
4
孙宏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6-10.
被引量:91
5
王建勤.
美国“关键语言”战略与我国国家安全语言战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7-11.
被引量:111
6
陈燕玲,林华东.
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J]
.东南学术,2011(4):125-134.
被引量:23
7
王少娣.
林语堂文化立场观照下的韵文翻译[J]
.外语学刊,2012(2):118-122.
被引量:8
8
黄宁夏.
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2):118-121.
被引量:13
9
冯智强.
“译可译,非常译”——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林语堂编译活动的当代价值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30-35.
被引量:14
10
林华东,陆露.
台北闽南方言200年来语音的演变——《台北话音档》与《彙音妙悟》《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较研究[J]
.东南学术,2012(6):323-33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5
1
潘水萍.
林语堂跨文化视境中的中国文化概念与镜像[J]
.宁夏社会科学,2020,0(1):205-212.
被引量:3
2
潘水萍.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自信[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6):67-76.
3
胡海峰.
“性灵说”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2,29(6):73-79.
4
林景春.
地方文化名人主题文创设计策略探析——以林语堂为例[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1):77-82.
5
杨静娟,王晓雨.
语言竞争态势视域下的闽南语传承——以处于信息时代的闽南人语言态度认同为主[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2):76-8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潘水萍.
林语堂对道家精神的重估及价值辨析[J]
.学术探索,2020(11):148-156.
2
高青龙,樊倩倩.
英译《板桥家书》中儒道文化的对外传播[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40-144.
3
熊建闽.
中西融合视野下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化阐释与动态重构[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5-89.
4
林佳燕,黄胡恺,卢胜辉,许彬彬,李琳,洪青阳.
面向闽南方言的自监督模型迁移学习[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63(4):687-693.
1
孟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自信铸就新辉煌[J]
.国家治理,2017(45):9-13.
被引量:2
2
李辉.
他用最独特方式去拥抱FAST[J]
.中国国家天文,2017,0(12):24-26.
3
袁新国,田晓艳.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体育发展研究——评《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
被引量:3
4
李敏.
“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交流——农村孩子行为偏差德育之我见[J]
.今古传奇(文化评论),2017,0(3):54-54.
5
朱晓洁.
视觉思维角度下对儿童绘画的解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17(23):141-142.
被引量:2
6
陈嫚.
话语形式下辜鸿铭文化使命的探讨[J]
.商洛学院学报,2017,31(5):73-76.
7
柳建玉.
“大学”人才多[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7,0(12):61-61.
8
冀星.
浅谈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礼”[J]
.当代电视,2018(1):99-99.
9
蒲鹏举.
浅谈新媒体动画创作中技术性与艺术性复合模式探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0(1Z):107-108.
被引量:1
10
魏智华.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优良品格[J]
.中小学德育,2018(1):39-40.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