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原则,其在中国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孔子在提出因材施教时暗含着"中庸"的指向,他对"材"的辨识是他施教的前提,其内容也比较灵活,不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性。其作为教学原则被后世儒家学者继承并发扬,一方面它具有积极的宏观指导性,另一方面它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诸多挑战。在这些挑战中,师者的思想倾向性和对"材"的辨识准确性都影响着因材施教目标的实现。从历史角度重新审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其思想内涵,进而为我们当下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借鉴意义。
出处
《管子学刊》
201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GuanZi Journal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蕺山理学问题意识研究"(15YJC720022)阶段性成果
浙江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案例融入思修课堂的实践"(JG1440)阶段性成果